截至5月21日,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除4370家停牌和470家尚未公布2017年年報的公司外,在其他6197家挂牌公司中,1180家公司“破淨”。剔除金融行業公司后為1150家。這意味著大約一成挂牌公司處於“破淨”狀態。其中,做市公司屬於重災區,近3成“破淨”。在1282家做市公司中,369家“破淨”。
多位市場人士指出,這些新三板公司“破淨”,既有流動性不足造成估值失真的原因,也部分企業業績大幅下滑,違規案例頻現。從目前情況看,盡管不排除部分公司被“錯殺”,但低估值並非意味著可以輕鬆進場掃貨,公司質地仍是挑選投資標的的重要指標。
“破淨”企業增加
在上述1150家“破淨”公司中,基礎層和創新層公司分別為991家和159家。從行業分布情況看,制造業602家、軟件計算機信息服務業235家、租賃和商業服務業55家以及建筑業行業52家。這些行業“破淨”公司數量居前。
整體來看,“破淨”公司業績表現不佳。其中,260家公司2017年淨利虧損,563家公司2017年淨利同比出現下滑,268家公司連續兩年淨利潤同比下滑。
雲南路橋、海鑫科金、浩博新材、中海陽等8家公司2017年虧損金額超過1億元。若細究這些公司虧損的原因,行業屬性和公司會計方式選擇特征較為突出。例如,雲南路橋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虧損。年報顯示,公司持續虧損主要是受累於應收賬款(主要為磨思高速公路建設產生應收賬款)數額巨大,陷入了負債不斷、財務費用增加、利潤被吞噬、現金流不足、項目無法獲取的惡性循環。未來一段時間,公司的工作核心在於解決應收賬款問題。主攻人像、掌紋識別的海鑫科金2017年虧損超過1.2億元。主要在於公司人工智能項目投入過大。2017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達到9389萬元,2016年同期僅為1704萬元。
而ST明利是由於自身的公司治理出現問題。公開資料顯示,公司於2015年2月挂牌新三板,主營磷化工產品、貨物倉儲業務。公司2017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加之此前重組失敗,由此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最新收盤價僅為0.08元/股,已成為“仙股”。
對於這些“破淨”公司而言,雪上加霜的是不少做市商選擇退出。海鑫科金、ST明利等多家公司近日就公告其做市商退出。
對於新三板大量企業“破淨”的主要原因,東北証券新三板研究總監付立春指出,有估值方法適用性方面的問題。在相對估值中,傳統實體企業常用PE估值,金融等行業通常採用PB估值﹔對於一些新興、創業早期公司而言,PS或PCF估值的參考性更強。不過,更重要的因素還是新三板投資氛圍低迷,資金流入不足。於是,指數下行,估值下降,而投資者更為謹慎。隨著優質企業的流失,形成負向效應循環。
可能存在“錯殺”
多家“破淨”公司董秘對中國証券報記者表示,對於自己公司“破淨”相當無奈。在他們看來,不少公司實屬被“錯殺”。
在上述1150家“破淨”公司中,有的公司成長能力及盈利能力均較強。數據顯示,309家公司2016年、2017年兩年均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62家公司2017年淨利潤在3000萬元以上,24家公司2017年淨利潤超過5000萬元。
賽特傳媒屬於“破淨”大軍中一員。公司董秘方讓對中國証券報記者表示,公司“破淨”除了市場低迷因素外,做市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方讓表示,公司流通股股份數目不大。當股東由於各種原因在二級市場減持,在做市制度下,股東賣出做市商接。接完后做市商再繼續報價成交。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做市商撮合交易成功的動力遠大於價值發現。由此造成一些流通股數目不大的公司,某個股東一筆很小的賣盤都能使得公司股價大幅下跌甚至直接“破淨”。“這些成交價格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這在做市企業中尤其明顯。”
從上市公司收購新三板的案例可以窺見這種估值失真。聯創種業是“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經營企業,主營農作物種子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雜交玉米種是公司主要產品,其研發的中科玉505、裕豐303、聯創808等玉米新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投入市場后表現優異,銷售勢頭強勁,公司近年來業績穩定增長。2017年,公司營收和利潤分別為4.14億元和1.22億元,2016年和2017年淨利增速分別為327.9%和136.5%。2018年3月,上市公司隆平高科發布公告,擬通過定增方式收購聯創種業90%股權,該部分股權預估值14.27億元。而截至5月21日收盤,聯創種業總市值不足2億元,截至2017年底淨資產為2.88億元。
方讓表示,無法改變低迷的市場環境,努力做好主業是公司的頭等大事。“現在已經不去想每天的股價了。”
兩思路選股
目前,索牌科技、悅高軟件、模式生物等14家挂牌公司市值低於100萬元。其中,索牌科技僅為10.5萬元,市值最小。ST展唐、瑞捷股份、悅高軟件等10家公司股價僅為0.01元/股﹔股價低於1元/股的“仙股”達到368家。這是否意味著進場“掃貨”時機來臨?
對此,多位市場人士均提示風險。付立春認為,新三板的估值可以參考股權市場的增值溢價,或相對於A股市場的流動性折價。就流動性而言,不排除繼續下行的可能,並帶動整體估值下行。同時,不少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可能繼續加大,業績不確定性增強。此外,政策及其效應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很難說現在就是新三板整體估值的底部。新三板資深投資人王剛(化名)持類似觀點。他認為,短期新三板難有大的政策變化以及行情出現。流動性難以改善,不少在經營以及治理方面存在問題的公司可能仍會下跌。股價低於1元/股的“仙股”將增多。
投資策略方面,付立春建議堅持精選作為主線。新三板屬於企業數量最多的資本市場,其中不乏優質企業或有潛力的企業。在目前情況下,這些公司估值優勢逐漸顯現,吸引力增加。
李剛認為,從個人的投資經驗看,行業選擇應在公司選擇之前,應該在成長性行業中精選成長性公司。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表示,一些“破淨”個股存在價格失真,蘊涵一定投資機會,建議從兩條思路尋找潛在投資標的。一類是淨利潤3000萬元以上的公司。這類公司存在IPO或被上市公司並購的可能﹔二是類似成大生物這些“三板+H股”企業。這類企業如果新三板被低估,可以借助登陸港股提升估值。
如果從財務數據篩選個股,新三板公司的財務報表可靠性程度需要重視。一位從事新三板並購的人士特別提醒,新三板企業財務規范和公司治理規范方面與A股公司存在較大差距,投資者應多方甄別信息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