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無米下鍋,券商投行亟待CDR落地

劉新余 王心雨

2018年05月28日08:53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今年以來,接連傳出年終獎遲遲未發、降薪、裁員等消息,券商投行的日子不太好過。

“未來兩三年,中小券商的突破隻能在個別領域或者行業裡面產生暫時性階段性的突破。長期來看,當大型券商發現了機會和趨勢以后,深耕細作,會繼續搶佔市場,領先市場。”面對IPO過會率低導致的中小型券商投行“無活可干”的現象,某中型券商負責人並不樂觀。

與中小券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名前十位的券商佔據今年以來承銷及保薦收入的七成以上。伴隨CDR落地等利好,龍頭券商優勢將更加凸顯。

近七成投行“無米下鍋”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今年以來証監會發審委已累計公告審核101家企業。其中,過會企業52家,被否企業39家,另有2家暫緩表決、8家取消審核,過會率僅為51.49%。

相比之下,2016年同期,發審委共審核93家,86家通過,過會率高達92.47%﹔2017年同期,在2016年下半年IPO提速擴容的背景下,發審委一舉審核212家,178家通過,過會率為83.96%。

可以明顯看出,與前兩年相比,今年的過會率大幅下降。自去年10月新發審委履職后,IPO審核從嚴已成趨勢,不僅大幅提高了否決率,而且通過現場檢查等監管手段,“喝退”了超過百家的排隊企業,甚至有即將上會企業“臨陣脫逃”。比如,原定於5月22日上會的泰坦股份申請撤回了申報材料。

証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1日,今年以來撤回IPO申請的在審企業多達144家,而2017年全年不過146家企業撤回申請。

而IPO批文發放的數量直接關系到券商投行的承銷保薦業務執行量。伴隨著IPO申請的低過會率和高撤回率,2018年券商投行業務發展遇冷,眾多中小券商一時“無米下鍋”。

據統計,今年以來,31家券商瓜分了24.26億元的IPO保薦費用,而目前具有保薦資格的券商共93家,這意味著有62家券商投行在今年內“顆粒無收”,佔比達66.67%。

即使是申萬宏源這種老牌券商,沒有資源和政策傾斜,投行業務也很難有競爭優勢。截至5月17日,該公司投行子公司今年承攬的IPO項目為0,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去年同期IPO承攬項目多達7個,市場佔有率達3.43%。

某中型証券公司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我們公司投行業務確實受到了影響,尤其是今年一季度,不僅我們一家,幾乎所有券商都受到了影響。到第二季度,情況漸漸有所好轉。”

頭部券商優勢明顯

相比中小券商,大型券商似乎並未受到太嚴重的影響。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承銷及保薦收入超過1億元的券商有8家,中信証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中金公司、廣發証券名列前五位,承銷及保薦收入分別達到3億元、2.3億元、1.8億元、1.7億元和1.5億元。排名前十位的券商佔據了所有券商承銷及保薦收入的71%,頭部券商優勢明顯。

項目儲備決定投行發展空間,大型券商資源稟賦較好。從2017年數據來看,中信証券、廣發証券和招商証券股權融資項目儲備分別位居行業前三,在會項目儲備分別為47、36和27家,未來具備較強的增長潛力。整體來看,大型券商的項目儲備家數要多於中小券商。

“從現在漸嚴的監管趨勢和競爭比較來看,所有的券商都面臨資源逐步向前十大、甚至前五大券商集中的效應,這主要基於競爭的復雜性和專業度。大型券商具有更加靈活精准的時間把握、集團效應和價格優勢,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搶佔市場。”某中型証券公司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某証券公司投行人士也認為,政策和資源都在向大券商傾斜,無論是新經濟上市、港交所改革,還是CDR回歸,預計都會通過中金、中信這些大型券商進行。

CDR利好龍頭券商

近日有消息稱,百度已選定華泰証券擔任CDR(中國存托憑証)發行保薦機構,網易則選定中信証券和華泰証券擔任CDR發行保薦機構。而阿裡巴巴和京東最快6月底回歸A股發行CDR。

當前,內地資本市場關於CDR的配套制度建設正在加快。

5月21日晚間,中國証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存托憑証登記結算業務細則(公開征求意見稿)》,確定了CDR的登記結算業務框架,並為“滬倫通”預留制度空間。征求意見截止日為6月1日。

而此前,証監會先后發布《存托憑証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與修訂《証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部分條款的征求意見稿,反饋截止日分別為6月3日和6月10日。

有券商人士指出,CDR是上市政策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創新,成為優質中概股回歸A股的捷徑。而CDR的發行將給券商投行帶來爆發式業務增量,包括承銷、交易、托管等方面的收入增長,尤其是龍頭券商將因此獲益。

“資管新規落地后,紅籌 CDR的回歸將為資本市場注入源頭活水,拓寬券商的承銷、托管及做市業務收入來源。”中信建投証券分析師張芳指出,“CDR相關業務對券商的資本規模、客戶資源和境外托管能力有較高要求,唯有龍頭券商能從中受益。”

對國際化提出高要求

近期,港交所“同股不同權”新政落地,吸引小米、中國鐵塔、滴滴出行等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個月來,有十余家內地企業宣布赴港上市。內地企業成為近期港股IPO的主力。

從近期宣布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來看,中金公司、中銀國際、招銀國際、中信裡昂等投行紛紛現身,成為保薦人,且多數與外資投行共同擔任項目聯席保薦人。

無論是中概股以CDR方式回歸A股,還是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都對項目承接的券商提出了國際化要求。目前,深耕國際業務的基本為龍頭券商。所以,未來此類融資項目將成為各大券商分食的盛宴。

某中型券商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強者恆強”的局面愈演愈烈,“獨角獸”等融資項目基本將成為龍頭券商的囊中物,中小券商則難以插足。

在海外業務方面,券商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根據上市券商2017年年報數據統計,去年中信証券的海外業務收入為56.2億元,是該收入最少券商的50余倍。2017年,海外收入超過10億元的隻有6家,除中信証券外,還有海通証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華泰証券、廣發証券。

隨著近期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以及多家內地券商獲批試點跨境業務,証券行業積極“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開放步伐加快。

內地券商在談及未來海外業務布局時,基本做的都是戰略性答復。如廣發証券表示,國際化一直是公司的重要發展戰略,未來會以廣發香港為跳板,進一步覆蓋亞洲、歐洲和北美,最終實現國際化的全球版圖。

中金公司作為首家合資券商,更是在積累內地資本市場發展經驗的同時,不斷拓展搭建全球性的領先機構和企業客戶網絡。

外資投行加緊布局

隨著6月1日A股將正式納入MSCI指數,以及《外商投資証券公司管理辦法》實施,外資投行近期加緊布局中國。

目前,已有3家外資機構(瑞士銀行、野村証券、摩根大通)向証監會遞交了控股券商的申請,法興銀行也計劃成立持股51%的合資券商。這對於本已競爭白熱化的証券行業造成一定壓力。

近日,首家申請變更合資券商股權的瑞士銀行宣布,合並投資銀行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台灣團隊,並任命畢學文和李鎮國擔任新設立的大中華區業務的聯席主管,分別常駐北京及香港。

分析人士指出,率先進入的外資投行基本上是排名靠前的國際大投行,這些機構在經營、風控、技術等方面都具有領先優勢,內地排名靠前的大券商受到的沖擊較小,畢竟“底子厚根基深”,但大量中小券商的沖擊會比較大。

從近期內地企業赴港IPO的13個項目來看,外資投行的參與度很高。其中,高盛參與了4個項目,摩根士丹利參與了3個項目,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花旗環球等外資投行分別參與了1個項目。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