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IBM創立的“癌症救星”遭質疑,負面消息纏身,簽單大受影響

王敏杰

2018年11月19日08:26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全球都在期待人工智能改變整個醫療體系,但作為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的代表公司,IBM 旗下Watson Health近來卻遭到了各方面的質疑,涉及人員變動、科學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等。一時間,其人工智能產品Watson醫生陷入輿論漩渦。

“一些不實的負面文章發表以后,這個月本來要簽單的5家醫院選擇了推遲,所以我很著急。”幾天前,Watson Health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方,百洋智能科技的CMO王必全這樣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IBM的高層也坐不住了。11月的第三周,IBM Watson Health腫瘤與基因解決方案副總裁 Steve Harvey以及IBM Watson Health副總健康官、腫瘤學家 Nathan Levitan也趕到中國。

備受質疑

2015年,IBM創立了Watson Health,目標是尋求最佳方法,以人工智能與其他科技助力醫療及健康專業人士,應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全球最大的醫療健康挑戰。

此后,Watson Health一度被宣傳為癌症研究未來的“救星”。

但現在,僅僅過去三年,Watson Health的負面信息不斷。

質疑最開始來自海外。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2018年5月,有境外媒體稱,IBM Watson Health部門將會裁掉50%至70%的員工。2018年7月,Watson醫生被媒體曝出推薦“不安全且不正確”的癌症治療方法。此后的10月份,IBM Watson Health部門負責人又宣布離職。

在外界看來,Watson Health事業部裁員,說明其發展或存在泡沫,而Watson醫生推薦的治療方法存在問題則表明其缺乏足夠案例支持。同時,Watson Health也被認為有些“燒錢”,具體發展情況並未達預期。

“在IBM,我們有很多值得驕傲的事情,包括對 Watson Health 進行的開創性研究。遺憾的是,一些媒體報道,包括《華爾街日報》8月1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卻扭曲並忽視了一些事實,暗示 IBM 在將人工智能的優勢應用到醫療健康領域方面,尚未取得‘足夠’的進展。澄清事實真相迫在眉睫。”IBM認知解決方案和IBM研究院高級副總裁John E.Kelly在近期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直言。

目前,這波關於Watson Health的多方質疑已經影響到其在中國市場的拓展。

“我很著急,本來今年年底我們希望把產品拓展到120家醫院,明年再推進150家,這樣就有接近300家醫院的規模了。” 王必全告訴記者,他們和一些醫院的簽單已經有所耽誤,現在迫切希望外界可以了解真實的Watson醫生。

現實需求

截至目前,Watson Health的產品線包括有Watson 腫瘤解決方案(WfO)、Watson 基因解決方案(WfG)以及Watson臨床試驗匹配解決方案。

IBM方面認為,來自患者端和醫生端的現實醫療需求確實存在。

“從全球的范圍來看,每年新增癌症患者有1400萬人,這就意味未來十年癌症治療需求將增長42%。癌症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在美國,我們看到癌症已經超越了心血管疾病,成為了頭號‘死亡殺手’。目前,在中國每年新診斷的癌症病例數高達400萬,死亡人數是280萬。”Nathan Levitan向《國際金融報》表示。

另一方面,全球范圍內,醫生也面臨諸多挑戰。Nathan Levitan稱,到2035年,全球醫療衛生工作者的缺口將會變得非常大,為此,醫生的工作量也會持續加大。越來越多的數據爆發式地呈現在醫生面前,醫生急需借力先進技術來掌握實時產生的數據。

“我算了算,可能這一輩子到現在為止看了10萬個癌症病人,特別希望有一天把10萬個病人的信息放到一個芯片裡面。”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常務理事、秘書長江澤飛表示。

不過,Nathan Levitan強調,Watson醫生並不做診斷,而是一個輔助決策支持系統。“(Watson醫生)僅僅是為醫生提供治療的選擇方案,最終的決策權在醫生的手中”。

百洋智能科技方面表示,Watson醫生用醫學知識庫+病歷數據訓練,在已知人類醫學知識范疇內給出合適的方案,不會給出未經臨床驗証過的方案。

改進空間

從2017年3月至今,Watson醫生到中國“出診”已經一年有余。

來自百洋智能科技方面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11月4日,Watson的產品已經在20多個省,40多個城市,81家醫院簽約落地。同時,使用過Watson的醫院已經達261家,使用過的醫生則是785人。

那麼,“AI進院”的表現如何?

此前,行業自媒體《健康界》在調研多家三甲醫院后得到了兩類答復:第一類答復來自醫院和醫生,他們對於Watson的引進和使用表示謹慎和觀望;第二類答復更多,是使用者對Watson的肯定以及對其未來更加完善的希冀。

以Watson腫瘤產品為例,業內認為其存在不少改進空間,包括需要加入本地化方案(比如中國的指南)、增加CFDA批准藥物以及加入真實世界和藥物經濟學數據等。

CIC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布局的企業很多,在全球范圍來看,Watson Health的產品算得上較為強大。在他看來,落地中國后,Watson Health應在本地化上更下功夫,同時醫療使用者也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概念:Watson醫生是用來輔助診斷的,並不能完全依賴於它。

IBM方面也坦言,旗下醫療人工智能產品仍需要改進以更適合中國的情況。

“IBM 在面臨巨大的挑戰時從未退縮逃避,我們知道應對挑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John E.Kelly表示。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