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讓人工智能助力健康中國

李紅梅

2018年11月23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阿裡和騰訊先后宣布打造“人工智能+醫療”應用系統,包括2.0版本的“ET醫療大腦”和“救命的AI”。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智能診所等也備受關注。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工智能是重要驅動力之一。伴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人工智能開始向傳統的醫療領域進軍,人工智能技術相繼在肺癌、乳腺癌、心血管病、骨科等領域試驗應用,此外,在慢病管理、病歷分析、智能化器械、虛擬助手、藥物研發等領域也有應用。人工智能的優勢在於結合醫療場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將海量的數據模塊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結果,使疾病診斷更加精准,能夠減輕臨床醫生的負擔,減少誤診、漏診。不久的將來,患者用上可穿戴設備,在家打開人工智能系統,就能知道吃什麼藥。尤其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患者來說,就診需求將得到極大滿足。

醫學領域從來不缺乏高新技術的應用,越是先進技術,臨床療效越好,越容易受到患者的追捧。人工智能技術也一樣,必須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針對“適應症”進行臨床應用。首先,致力於解決臨床需求的痛點、難點,其解決方案應更易於操作、更高效,能以明顯優勢替代原方案,其模塊還要對所有人群都適用。其次,要在醫療機構落地使用。這要求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機構原系統相融合,既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益也有保障。因此,新技術需要得到權威的臨床評估和主管部門引導,同時明確收費價格,並有醫保支持。對於醫生來說,雖然短期內不會被先進技術取代,人工智能技術更多的是輔助診療,診斷方案依然離不開醫生。但是,醫生與智能機器如何協同並高效工作,還需要時間來磨合。

對於患者來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信任度,其次是技術的臨床療效、收費價格、醫保報銷,最后是技術的規范性、安全性、隱私保護等問題。人工智能用大數據、算法給出臨床診斷依據,患者是否能接受機器給出的結果,是一道全社會面臨的難題。從原來的相信醫生轉換成相信機器算法,誰能告訴患者哪個更靠譜?顯然,不是每一名患者都對精深算法非常了解。人工智能應用后,患者要相信機器技術的先進性,可能需要權威機構的評估判定。經過時間的檢驗,人工智能才會贏得患者認可。

如果把數據比喻成“新的石油”,那麼,數據保護就是新一輪的環境保護。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復雜、危險、精確的工作,但也意味著新挑戰。在醫療領域中,刷臉、語音識別、血液化驗、基因檢測等每一項操作,都涉及個人隱私信息,尤需筑好“防火牆”。醫療需要的是可控、可用、可靠的人工智能技術,不能任其濫用。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的臨床醫療應用系統還比較少,法律規范、標准缺乏,亟須進行評估認定,建立有關規范標准,升級監管體系,使“人工智能+醫療”發揮其卓越的性能。

加強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深度應用,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是一道復雜而緊迫的新課題。讓“人工智能+醫療”安全地融合發展,滿足人們就醫需求,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