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洋私募”來了。
近日,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信息顯示,瑞信海外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瑞信海外投資”)登記成為其他類私募基金管理人。股權穿透后,該公司隸屬於全球知名的金融服務機構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深耕中國市場
具體來看,瑞信海外投資成立於今年6月26日,備案於11月28日。法定代表人為徐陟,從業經驗較為豐富,曾先后在巴克萊亞洲、瑞銀亞洲、高盛亞洲、瑞士信貸集團等金融服務機構任職。
值得注意的是,瑞信海外投資的注冊資本500萬元,企業性質為內資企業。天眼查信息顯示,瑞信海外投資由瑞信廣亞投資100% 控股,而后者由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
公開資料顯示,瑞士信貸集團是一家成立於1856年的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資產總值為4350億美元,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集團的投資銀行部CSFB(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是全球最大的五家投資銀行之一。
其實,瑞士信貸集團早已開拓中國市場,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在銀行領域。 1985年,瑞士信貸銀行便成為第一家在北京設立代表處的瑞士銀行。1994年,瑞士信貸銀行又將上海代表處升級為分行,又成為第一家在中國設立分行的瑞士銀行。
二是在資產管理領域。瑞士信貸集團通過中外合作的方式,參與中國的券商、公募基金等業務。如2005年6月,瑞士信貸集團與中國工商銀行合作成立了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中瑞士信貸集團持股比例為45%,位列第二大股東。但在2011年底時,瑞士信貸集團將部分股權轉讓給工商銀行,目前持股比例為20%。依托大股東工商銀行的優勢,工銀瑞信在2016年年終基金公司規模(非貨幣)排名中,升至第二,將老牌基金公司華夏和嘉實甩在了身后。2017年末,排名下滑至第11位。
瑞士信貸集團對中國市場的布局逐步深入。2008年10月,該集團與方正証券合資成立了瑞信方正証券有限責任公司,專營投行業務。其中,瑞士信貸集團出資約2.7億元認購了33.3%的比例,方正証券持有66.7%的股份。
看好中國股票
深耕中國業務多年后,瑞士信貸集團於2017年3月成立了外商獨資企業。其孫公司瑞信海外投資也於近日獲得其他類私募管理人資格,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瑞信海外投資應該是一家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機構。
今年6月,中基協發文稱,QDLP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開展私募投資基金業務,應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鑒於QDLP的跨境投資范圍涉及境外的証券、股權和另類投資等多個領域,因而可登記為“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截至12月3日,登記為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的QDLP共有18家,其中有7家機構的母公司還同時擁有PFM(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
在投資方向上,瑞士信貸集團表示,看好亞洲股票的投資機會。11月30日,該集團發布對2019年的投資展望,在投資類型方面,其預計股票和新興市場強勢貨幣債券等風險資產在未來一年可能反彈,而IT和醫療板塊的吸引力可能繼續增加。
此外,瑞士信貸集團還表示:“盡管前景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但因2018年下半年中國股市大幅度調整,風險應該已經基本消化。預計中國企業在2019年或實現兩位數盈利增長。考慮到頗具吸引力的風險回報,我們仍看好中國股票。”
促進私募健康發展
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加快。從証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來看,已有16家外資機構獲得相關資格,且在去年底全球資管公司規模排名前五的機構中,貝萊德、瑞銀、富達3家均已成為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從產品數量上看,16家証券類外資私募已發行24隻產品,今年備案的產品就有19隻。
對此,卿雲投資總經理楊振寧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國市場逐漸發展壯大,“A股逐漸國際化以后,比如MSCI和富時羅素都在陸續加大對A股的納入權重,這些海外機構就算本著被動配置的思路,也會相應跟隨”。
二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大。“比如,上海已進行很多跨境投融資試點的項目,還有近期很多相關政策都落地了,包括放寬券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等。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全球資管巨頭進入中國,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一種普遍現象。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將會進入中國資本市場領域。”楊振寧表示。
那麼,外資私募加速入場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無論是否面對重量級外資機構的入局,私募行業優勝劣汰都是必然的趨勢。競爭難免伴隨著洗牌的陣痛,外資機構進入后,將更加考驗境內私募機構對市場的洞察能力,以及對本土資源和本土優勢的整合能力。”資深私募分析人士陳熙偉分析認為,這會促進中國私募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外資機構的入場,對中國資本市場、本土機構都是個機遇,本土私募可以擇優學之,而外資進入后,市場也會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