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創新藥企業上市潮起 專家稱估值體系亟待重建

張 敏

2019年07月09日08:00  來源:証券日報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A股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301家公司,其中總市值超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總計有95家。值得一提的是,創新藥企百濟神州、君實生物、基石藥業等在尚未實現盈利情況下,市值已經遠超百億元。

隨著創新藥企估值水漲船高,多家未盈利的生物醫藥研發企業赴港上市,包括歌禮制藥在內出現了上市之后股價破發的情況。這也讓包括國內投資機構及有意願布局生物醫藥領域的傳統藥企“望而生畏”。

在業內人士看來,創新藥企的估值模式不同於傳統制藥企業。如何對創新藥及研發企業進行合理的估值,是未來醫療投資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同於傳統的看企業或者產品盈利能力的估值方法,在研新藥的估值體系應該重新確立。“合理的估值有助於創新藥的研發和企業的發展”。

創新藥估值體系將重建

眾所周知,生物醫藥、尤其是創新藥的研發需要耗資數十億美元、耗時五、六年甚至十年,而這也讓眾多投資機構望而卻步。

一位投資人士向記者介紹,美國納斯達克有很多尚未實現盈利就上市的生物藥企,它們燒錢的同時也有持續較好的估值。中國的創新藥投資理念也在變化。由於新藥研發周期長,創新藥企業在早期無法實現盈利,常用的PE等相對估值方法不適用創新藥企的估值。

對於創新藥企的估值,一家創新藥研發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創新研發階段的生物醫藥一大特點是,它每個臨床階段的研發都有價值。”

興業証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認為,隨著創新藥政策環境逐步與歐美接軌,A股、H股資金來源的國際化和創新藥標的的日益增加,未來創新藥估值體系將有望實現從PEG向Pipeline(產品管線)轉變,今后具有大品種pipeline的企業將會獲得估值溢價。

“大多隻有一條或者兩條全球首創新藥的管線,為平衡風險,其他管線會是best-in-class或者me-better。”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豐富的產品管線有助於降低投資的風險。

不過,也有一些創新藥企選擇另辟蹊徑。

對於創新藥的風險和挑戰,創新研發企業索元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羅文向記者介紹,公司的模式是從國際大藥廠引進經過臨床II、III期試驗証明其安全性並對部分病人有效的新藥,利用其獨創專有的生物標記物(biomarker)平台技術在殘余的臨床樣本中找到可預測藥物療效的生物標記物。通過使用這些新發現的生物標記物作為伴隨診斷來篩選病人,公司重新開展臨床試驗,從而優化療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

“上述模式省卻了藥物靶標鑒定、高通量藥物篩選、臨床前實驗、早期臨床試驗等步驟。從藥物收購到批准,約為期4-6年,包括收購費用在內,隻需花費2000萬至5000萬美元。”羅文向記者介紹。

創新藥成醫藥投資最大“風口”

創新藥一直是醫藥研發皇冠上的明珠,從中長期而言,創新藥仍是未來幾年醫藥投資的最大“風口”。而我國創新藥研發亟需取得突破的領域仍主要集中在first-in-class藥物的研發。

“目前國際通行做法是通過並購或者license in的方式獲得重磅創新藥,比如美國輝瑞、以色列Teva以及我國的再鼎醫藥、基石藥業、索元生物等。”久友資本執行合伙人孫毅表示。

其中,license in,其核心是“產品引進方”向“產品授權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並約定一定金額的裡程碑費用以及未來的銷售提成,從而獲得產品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商業化權利。而這也是中國制藥企業布局創新藥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

隨著科創板、港股主板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和醫藥行業自身估值標准的轉變,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有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和多管線研發能力的生物醫藥企業選擇資本市場上市。

一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科創板對醫藥公司盈利不做要求,強調的是公司的創新和技術能力,為研發周期漫長、投入資金巨大的創新型的生物科技類公司創造了良好的資本環境。

(責編:黃玲麗、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