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馬拉鬆背后的“奔跑經濟”

張藝

2019年11月05日08: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11月3日,10攝氏度,42.195公裡。不同口音、膚色、年齡的3萬人,由天安門廣場跑至奧森公園,他們是18.1%北京馬拉鬆中簽率下的幸運兒。

就在同一天,中國馬拉鬆官網顯示全國各地有13場賽事正在舉辦,而這個數字在2010年,是全國一年的馬拉鬆賽事量。

《2018中國馬拉鬆年度主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境內舉辦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賽事、300以上越野賽事)共計1581場,累計參賽人次583萬。今年6月,國際田聯發布的《中國路跑運動報告》顯示,2018 年中國馬拉鬆年度消費總額達178億元,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到288億元,年度產業總產出達746億元。

這是馬拉鬆跑者的盛會,也是城市與資本的狂歡。帶著悲壯色彩起源的這項運動,已演化成一門各方競相追逐的體育產業,中國馬拉鬆呈現怎樣的消費圖景?城市馬拉鬆又在朝著怎樣的路徑奔跑?

2019北京馬拉鬆賽11月3日舉行,3萬跑者參加了賽事。跑者在互動展板前打卡。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藝/攝

全民領跑、差別消費

26歲的崔焯算了筆賬,他一年要在跑馬上花費近萬元。跑鞋是最大的消耗品,系統訓練時期,平均每兩月就要買一雙鞋,價格從400元到上千元不等。還有些必需的裝備,比如壓縮運動衣,一塊可測配速、心率的手表,手表的入門款就要2000元起。為安全起見,最好再配一副骨傳導藍牙耳機,聽音樂的同時也可以聽到環境音,便於掌握周圍的交通等情況。

除了裝備外,到外地參加比賽的交通費及住宿費也是支出“大頭”,稍遠些賽事僅往返路費就要上千元。體育媒體“愛燃燒”提供的跑者大數據顯示,2018年跑步總消費為人均12287元,42%的錢花在了裝備上,41%花在了報名、旅行和住宿上,剩下的約16%用於訓練。

據了解,2018年全程馬拉鬆項目的報名費從80元到240元不等。“好在有些時候,團體報名小賽事還有一定的費用優惠,為了增加品牌曝光度,成績較好的跑者會收到品牌贊助的跑鞋,如果拿到不錯名次的話也可以獲得比賽獎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小部分開支。”崔焯說。

有人將馬拉鬆看作中等收入階層的生活方式。從“愛燃燒”所描摹的人群畫像來看,中國核心跑者的平均年齡為38.3歲,平均年收入達15.6萬元,男性佔比超過80%。

“頭部跑者一般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和白領,能夠負擔往返差旅的也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工薪階層及以上人員。”奧巴巴體育科技公司極簡訓練創始人、知名賽事運營者奧巴巴介紹說。

他們脫離於日常繁重工作之外,在對抗體力和耐力的極限中重獲自我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如果不附加這些符號價值,馬拉鬆並不是一項門檻很高的運動。

參賽者完賽后排隊領取贊助商物品。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藝/攝

因為身體不好,薛繼榮在5年前決定通過跑馬增強體質。在這次的北馬中,53歲的薛繼榮以2小時59分52秒的全馬槍聲成績“破三”,跑出了他的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成績”)。他穿著一套普通的速干運動服和一雙370元的跑鞋,此外再無其他。“其實我在裝備上不怎麼花錢,”他指向不遠處正和完賽獎章合影的一個年輕男孩說,“像他,腳上的那雙粉色運動鞋就要2000多元。”

參加北馬的一名北大醫學院學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一塊二手配速表700多元就能買到,自己每月150公裡的跑量,跟跑速快跑量大的人相比,也沒那麼費鞋,一雙鞋能堅持跑四五千公裡。

“一般的賽事有一半左右是本地人,涵蓋各個職業和年齡層,所以不用把馬拉鬆標簽化,這是全民健身最容易開展的一項運動。”奧巴巴表示。

撕下“中等收入階層”的標簽,馬拉鬆的背后,是每個個體獨特的生命儀式體驗:“想挑戰自己的PB,能不能更快些”、“心裡有放棄的念頭,雙腳還在不停奔跑”、“跑了13年北馬,我的人生也是一場不斷堅持的馬拉鬆”。

一名男觀眾在北馬女子完賽出口處等待。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藝/攝

城市跟跑、特色優先

由東向西,由沿海到內陸,一座座城市緊密追隨著馬拉鬆奔跑的腳步,馬拉鬆能給城市帶來什麼?

最直接的是城市品牌傳播度。在跑友圈裡,西安和無錫成為今年大家提及次數最多的“口碑跑城”。

跑友李莎介紹,她在西安跑馬期間,可以憑參賽牌免費參觀古城牆和大唐芙蓉園等景點,補給食物有柿子餅、石子饃、軟香酥等西安當地小吃,跑途中還有秦腔、古典舞表演給選手加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拉鬆協會會長劉守斌最喜歡“古典與現代交融”的無錫,賽道沿線看到的無錫大劇院和江南大學,讓人感受到江南水鄉的現代美。

2018年廈門馬拉鬆的社會經濟效益報告給出一組數字:參加廈馬的外籍運動員及非廈門本地的國內運動員,為廈門住宿、餐飲等貢獻了約2756.17萬元的消費。參觀比賽的游客為廈門市旅游業帶來了約4739.50萬元的收入。2018年廈馬為廈門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總計1.16億元,帶動經濟效益約為1.75億元,綜合經濟效益為2.91億元。

一場賽事釋放的紅利“誘惑”馬拉鬆向下延伸。在河北河間、山東莒縣、河南桐柏、安徽靈璧,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三四線城市也期待通過馬拉鬆事件推廣城市名片。

劉守斌曾報名參加黑龍江一個小縣城的半程馬拉鬆,“因為城區面積小,跑了三四公裡就出城了,接著就到省道縣道,兩邊隻有水稻田。”在他看來,小城市在賽事的軟服務上稍弱,交通不便利會給外地跑者造成一定的障礙。“賽事短期內或許會聚集大量人群,要想獲得長期效益,還是得靠好的運營。”

不少跑者表示,體驗不佳的城市,以后不會再去。

“既沒有風光,又看不到城市發展軌跡,當然無法吸引跑者,小城市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小而美,量身定做符合地方特點的賽事”,奧巴巴舉例說,雲南之所以成為馬拉鬆運動推廣普及地域最廣的省份,是因為他們是深度結合當地自然景觀、民族特色、非遺項目、體育設施等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呈現,去年開展的100天100場馬拉鬆,從雪山、梯田到江河,開辟了雲南16個州市的100條美麗鄉村馬拉鬆路線,帶動了鄉村旅游經濟,跑道也成為全民健身步道。雲南騰沖界頭鎮的花海賽道未來還將打造成智能化數字賽道,以后跑馬無需萬人聚集,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在此完成自己的馬拉鬆。

要讓馬拉鬆持續跑下去,招商至關重要。在第一次舉辦國際馬拉鬆賽事的河北固安縣,中國政府採購網上顯示其預算金額約948萬元,主辦單位為固安縣人民政府和廊坊市體育局,承辦單位是固安縣教育和體育局以及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尤其在不發達的小城市,跑者的安全和體驗與賽事投入有很大關系,僅靠地方財政推動很難長遠。”奧巴巴說。

廈馬舉辦之初,廈門市政府就定下了“通過市場化運作籌措辦賽資金”的思路。廈馬全面市場化,虹吸效應也越發明顯,2019年賽事參賽近3萬運動員,其中2.5萬來自外地。

如何更好地釋放馬拉鬆市場潛力,提高賽事運營能力?去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各部委出台的《馬拉鬆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鼓勵馬拉鬆產業的消費創新、賽事特色和產業融合。今年3月,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馬拉鬆年度新政》要求進一步加強產業監管,引導中國馬拉鬆向職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未來3年將培養近千名比賽監督人員,參與全國馬拉鬆賽事的考察、競賽組織、競賽裁判、志願者培訓指導等工作。

在跑者聖地波士頓,每年四月“慶祝波馬就是春天的儀式”﹔在中國的跑馬熱潮下,承載著個體與城市記憶的馬拉鬆,能否真正帶動大小城市經濟一起跑起來?

(責編:黃玲麗、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