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WeWork估值暴跌、裁員求生 紅極一時的共享經濟還有未來嗎

2019年12月04日14:06  來源:科技日報

前不久,共享辦公企業WeWork向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招股書,這家創立9年的公司距離上市似乎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后續的故事卻並沒能按照人們想象的那樣發展。

當招股書首次將這家公司的各種信息公諸於世時,大家才發現,這家看似強大的公司事實上深陷虧損泥潭且缺乏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此外,這家企業的架構更令人擔憂——在復雜的治理結構體系下,整個公司的權力幾乎全部集中在行事張揚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亞當·諾依曼一個人身上。對於一家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很大的風險。

看到了這一切后,很多人開始對WeWork“粉轉路人”。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也迅速將WeWork的估值從470億美元調整到了250億美元,此后又進一步調整至150億美元,而一些評級機構則更是將其信用等級下調至垃圾級。在外界的壓力下,亞當·諾依曼不得不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

但亞當·諾依曼的離去,似乎沒能讓WeWork擺脫窘境。近日,它又傳出了裁員1/3的消息,這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家一度風光無限的企業,究竟還能撐多久。

曾被寄予“下一個阿裡”的厚望

作為一家企業,WeWork的迅速崛起確實帶有很強的傳奇色彩。該公司的創始人亞當·諾依曼原本只是一位不太得志的普通創業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將租用的辦公室分割裝修后重新出租,是一樁有利可圖的買賣,就和自己的合伙人一起創辦了WeWork。

當時,金融危機已經開始蔓延,大批失業人員紛紛轉向自雇佣。這導致辦公樓的整租成本大幅下降,而分租辦公間的需求大幅增加。這樣的宏觀經濟形勢,為WeWork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不過在更大程度上,WeWork的成功還是源於其自身特色。以往,辦公場所的出租者們所偏愛的客戶,通常是類似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相對穩定的企業。而WeWork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它瞄准的是那些初創公司。創業者可以在WeWork隻租一間辦公室,就能享受到便利的網絡、打印、會議室等服務,共享辦公比獨立租辦公樓節省約30%到40%的費用。

更重要的是,WeWork不僅要做辦公,還試圖為自己的租戶營建一個社交網絡。基於這種目標,它提供了很多傳統辦公場所所沒有的社交服務。

WeWork的理念及其最初的成功經歷,很快引來了資本的關注。包括傳奇投資人孫正義在內的一眾投資人都對WeWork大加贊許。孫正義甚至還把它比作“下一個阿裡巴巴”。

一開始就已埋下失敗的種子

雖然WeWork備受各界追捧,但其實,它並未如人們想象的那麼穩健。甚至從一開始,它就為自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盡管在對外宣傳和招股書上,WeWork都極力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用互聯網技術驅動的高科技企業,但當我們揭開那些花裡胡哨的掩飾,就會發現其本質不過就是一家靠“低價租入、高價租出”模式維生的企業。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二房東”。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它其實並不是一家所謂的平台型企業,而是徹頭徹尾的管道型企業。盡管相對於同類企業,它確實有其特點,但其本質並未發生變化。

管道型企業和平台型企業有很多不同。

一方面,管道型企業需要先買后賣,因此運營成本較高﹔而平台型企業則不同,它做的是連接,因此固定成本可以很小。盡管WeWork一再宣稱自己和傳統的辦公租賃企業不同,不自己建房,是一家輕資產企業,但其租入房產所需要的資本也同樣是巨大的。自有房產的租賃企業所要面臨的風險,它也同樣需要面對。事實上,與那些自有房產的租賃者相比,類似WeWork這種“二房東”模式反而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例如,房主的臨時加價、臨時毀約等,這些從本質上決定了它的模式不會比傳統的更安全。

另一方面,隨著規模的擴張,管道型企業和平台型企業在邊際成本上的表現也截然不同。由於有網絡外部性的存在,規模本身會給平台型企業帶來巨大的優勢,擴張的邊際成本會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迅速下降。這讓規模本身就變成了企業的護城河,一旦做大,就讓對手無力招架。而管道型企業的特點則正好相反,隨著規模的擴張,它的邊際成本反而會越來越高。以WeWork為例,起初它租用的都是成本相對較低的辦公樓,屬於“撿漏”。而隨著擴張的進行,市面上的“漏”變得越來越少,這時要租用同等面積的辦公場所,公司就要支付更多的費用。

這樣的模式,決定了WeWork更適合精耕細作,而不適合迅速擴張。然而,當資本大量涌入,適合“慢生活”的WeWork為了展現自身價值,就不得不加速擴張。這樣一來,WeWork就進入了一個難以平衡的兩難狀態,它的失敗也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共享經濟成功要有兩個前提

WeWork所處的共享辦公行業,也算共享經濟范疇。WeWork的衰落,很容易讓我們聯系到如今失去往日光環的共享經濟。前幾年,共享經濟在國內躥紅,一時間,大批打著共享經濟招牌的創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然而,在短短一兩年后,多數共享經濟項目都宣告失敗,這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

那麼,共享經濟究竟還有沒有未來?筆者認為,如果把共享經濟定義為一種配置閑置資源的商業模式,那麼它就有社會價值,因而也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不過,要讓這種模式成功,必須要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它應該盡可能採用平台模式對既有資源進行配置,而不是盲目地去增加新資源。當然,筆者並不排斥新增投入,只是認為這樣的操作超出了共享的范疇。對於共享經濟,還應立足於其最基本的含義,將現有閑置資源利用好。

第二個前提是,企業要有足夠的定力,拒絕資本的誘惑。企業應該長多快、長多大,是有其內在規律的。充足的資本雖然能幫企業成長,但有時過度依賴資本就會打亂企業的成長節奏,最終導致企業的敗亡。

(責編:黃盛、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