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銀行理財子公司之“靈珠降世”

范佳慧

2019年12月23日08:37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相比之前在總行資管部,現在的工作忙碌很多。”劉迪(化名)在多年前通過校招進入某國有銀行總行資管部,而在該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后,便被分配到了子公司工作,主要參與理財產品的研發。

劉迪稱,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他們主要忙著承接一些母行特色的業務和產品,也忙著抓緊研發淨值型產品。

2019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誕生元年,這顆靈珠,將見風而長成什麼模樣,備受各方期待。

這一年,多家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運營、上架新產品。這不僅讓資管行業迎來洗牌,也影響了許多業內的機構從業人員。他們之中,有的離開總行轉戰理財子公司﹔有的面臨職業生涯是否要重新起航的抉擇﹔有的則已與理財子公司開啟了新一輪的競爭或合作。

籌建:調結構,未雨綢繆

33家

截至12月20日,已有33家銀行公告擬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16家獲批籌建。涉及理財產品總規模接近20萬億元,佔行業理財規模近90%。

如果說去年底,“理財子公司”還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新鮮名詞﹔那麼,經過2019年之后,它已然成了資管行業無人不知的“新星”。

早在去年10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披露之時,就已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杭州銀行、徽商銀行共14家銀行先后宣布擬籌建理財子公司。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解到,隨著早前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相繼頒布,部分擬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早已在內部機構調整、老產品改造、投研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始准備。畢竟,早點起步,轉型的時間也就越充足。

某股份制銀行資管人士張明(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該行內部機構在2018年底時早就按照子公司的模式調整完畢,子公司申請也已提交監管審批。“當時正積極爭取能夠成為最早通過審批的那一批理財子公司”。

去年12月份,市場期待已久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出爐。

“資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幾年前就完成了,理財子公司征求意見稿出來后,我們就在積極准備反饋意見。”某國有大型銀行人士趙杰(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后,我們就按照要求提出了籌建申請。

趙杰稱,該行的理財子公司在原來事業部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

與此同時,基於理財子公司可開展理財產品發行、理財顧問、咨詢服務等業務,趙杰所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還適當增配了相關的業務經營和管理部門。

業內人士指出,單獨設立理財子公司會從資本、法人等方面與銀行母行進行隔離。不過,成為獨立的子公司,除了內部組織架構的調整,理財子公司和母行的關系如何定位,如何從母行剝離獨立經營理財業務仍面臨一些實際抉擇。

據記者此前了解,對於母行與理財子公司的定位,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採用的模式並不相同。有些銀行表示將保留總行的資管部門,還有銀行表示將總行資管部門的部分職能委托給未來的理財子公司。

例如,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理財子公司以獨立管理、風險隔離、市場化運作的原則設立,但隔離並不意味著完全脫離招行母體。

工行副行長譚炯此前表示,工行在理財子公司成立后,總行層面的資產管理部門仍將保留,未來將發揮“1+1>2”的功能,總行資管部主要發揮統籌大資管戰略作用。

成立:攬人才,充實隊伍

9家

截至12月20日,已有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分別是國有六大行以及招商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城商行系暫未亮相。

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登場。

6月3日,建信理財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開業儀式暨新產品發布會。自此,國內首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運營。

與此同時,內部現有資管業務的轉型、產品端的過渡以及對投研人才的補充並沒有停止。多家銀行已加速向淨值化轉型,新老產品的過渡也正在穩步進行。

“貨幣類的老產品改造較為簡單,對於不符合新規的產品逐步改造升級。另一方面,新產品從封閉類長久期的產品開始嘗試發行,會逐漸試著引入全天候策略產品。”張明告訴記者。

多年前通過校招進入某國有銀行總行資管部的劉迪,在該行的理財子公司成立后,便被分配到子公司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是理財產品的研發。

談及從總行資管部到理財子公司的不同,劉迪坦言,比原先忙碌許多。“理財子公司成立后,我們和母行的關系有了點變化,整體上的工作也較原來更復雜。目前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我們主要需要承接一些母行特色的業務和產品,同時抓緊研發淨值型產品。”

融360|簡普科技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在業務融合方面,監管層的指示很明顯,銀行資管部門負責“清舊”,理財子公司負責“立新”,兩者不得混同,確保理財子公司“潔淨起步、輕裝上陣”,杜絕“帶病上崗”。

具體來看,資管部門主要負責消化存量,尤其是大量長期的非標資產,到期的非標投資要逐漸退出,未到期的非標投資要繼續發行新產品銜接﹔理財子公司隻能發行符合資管新規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並且承接由母行遷移過來的理財產品,銀行不得將不合規存量資產交由理財子公司處置。

除了產品的加速轉型,還有人才配置上的缺口需要填補。據記者了解,理財子公司對於人才的標准要求很高。據劉迪透露,他所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未進行公開的社會招聘,周圍的同事除了原本通過校招進來的應屆生,或從母行過來的老員工,就是獵頭專門挖來的。

在《管理辦法》中,最受業界關注的一條莫過於“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由於這一條規定在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中早已出現,因此在意見稿發布后,部分銀行已經開始招聘相關人才,積極進行投研團隊的建設。

在某基金公司任職的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曾有理財子公司的人向他拋來橄欖枝,在經過綜合考慮后還是拒絕了。

“資管行業核心資產是人才。沒有團隊,沒有研究平台,很難吸引到業內專業的投資經理。銀行理財子公司具有資金端和客戶資源的優勢,但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剛開始肯定是之前資管部的人去,何況還需要跳出熟悉的體制范圍到並不熟悉的體制內去,還是需要長期觀望一下。”該基金公司人士稱。

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則向記者表示,基金公司人才跳槽到理財子公司的現象的確存在,同時也可以理解。“市場上人才是雙向流動,不是壞事”。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2019)》指出,與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法定流程相比,已開業理財子公司從籌備獲批到開業獲批僅需3至7個月﹔到2020年底,理財子公司的數量或較今年翻番,以國有、股份行以及頭部城商行為主。

發展:玩委外,精挑細選

1隻

截至11月末,理財子公司固收類產品130隻,佔比71.82%﹔混合類產品50隻,佔比27.62%﹔權益類產品僅1隻,佔比0.55%。

對於理財子公司的發展空間,某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發展空間很大,但比肩公募基金還需要時間,這個時間現在還不好說。

“理財子公司前期可以做MOM(管理人中的管理人),逐步培養自己的權益投資團隊。最主要劣勢在於權益投資這塊。”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根據《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2019)》,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體系上,一是仍以固收產品為主體,重視長期穩健的收益﹔二是權益類投資方面,早期主要以FOF、MOM和私募股權模式開展,佔比較低﹔三是順應指數投資的全球化發展趨勢,逐步優化量化策略。指數型產品對投研團隊的投研能力以及主動管理能力要求較低,指數型產品成為了銀行的切入點。

銀華基金副總經理蘇薪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發布很多淨值型產品,在這方面與基金公司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他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合作仍然大於競爭。

“合作空間是很大的,最近已經陸續有合作。”蘇薪茗表示,“即使銀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但在權益類方面還需要三五年持續的投研投入,而基金公司已經積累了10至20年,基金公司的交易團隊分得很細,有很好的信用評級體系,有多年經驗的基金經理,可以幫助理財子公司精耕細作。另外,在工具類和被動指數類產品方面,這也屬於銀行理財可以配置的。所以在這些方面都有合作的空間,我們看到的是合作大於競爭。”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理財子公司處於存續及在售狀態的產品數量共181隻,其中固收類產品130隻,佔比71.82%﹔混合類產品50隻,佔比27.62%﹔權益類產品1隻,佔比0.55%。暫時沒有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不過混合類產品中都配置了少量的權益類資產或金融衍生品類資產。

此外,關於“理財子公司開展委外業務,委托基金公司操作”這樣的合作模式,上述基金公司高管向記者坦言:“原來的模式和產品沒有那麼多,所以現在理財子公司的人手是不夠的,委托市場上一部分優秀的基金公司的路子是可行的。”

該高管進一步指出,委外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可能存在一些全面的委外,很多都是良莠不齊。而今年以來,通過我們接觸到的情況看到,很多理財子公司都是在精挑細選。委外不再是過去那種粗放式的,其實是需要對基金公司有多年的業績跟蹤,持續的盡調,再精挑細選幾家核心的合作伙伴來做”。

規范:設門檻,有序壯大

5億

兩條紅線劃定:一是淨資本不得低於5億元人民幣或等值自由兌換貨幣,且不得低於淨資產的40%﹔二是淨資本不得低於風險資本的100%。

在理財子公司逐步建立的同時,監管規范也在不斷完善中。

12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自2020年3月1日起實施。

劉銀平指出,淨資本管理辦法劃下兩條紅線:一是淨資本不得低於5億元人民幣或等值自由兌換貨幣,且不得低於淨資產的40%﹔二是淨資本不得低於風險資本的100%。

“淨資本管理辦法進一步提升理財子公司的設立門檻,5億元淨資本對當前已獲批成立的理財子公司來說壓力不大,但對廣大中小銀行來說,未來想要設立理財子公司,在淨資本方面面臨一定壓力。”劉銀平稱。

近日,還有傳聞稱,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將延長。12月20日,據相關媒體稱,銀保監會在近期重點工作通報會上透露,銀保監會始終要求銀行嚴格落實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規定,規范開展理財業務對於存量業務的處置,嚴格制定整改計劃,按照進度扎實有序推進,但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

根據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因此,銀行須在過渡期內壓降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同時發行新的符合資管新規的產品以做好新老產品的銜接過渡。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消化存量資產確實有時間上的壓力,需用時間換空間。但即便延期,延期的空間也較有限。

記者注意到,根據部分銀行半年報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余額佔比均超過35%。

劉銀平指出,雖然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取得較大進展,但淨值型產品規模仍偏低,截至今年末,預計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可達50%左右。根據資管新規,銀行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理財產品的轉型工作,明年銀行的轉型任務將非常艱巨。

12月6日,中國結算修訂了《特殊機構及產品証券賬戶業務指南》,銀行理財子公司可參考商業銀行開立証券賬戶,並開立相關理財產品証券賬戶。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從長期看可以吸引千億以上量級資金進場,對資本市場構成長期利好,但短期鑒於銀行理財子還是以大類資產配置為主,影響不大。

對於未來理財子公司的監管方向,該人士認為,主要還是規范投資管理,特別是風險管理,但銀行在風控方面歷來比較謹慎,潛在風險相對有限。

(責編:王震、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