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資本寒冬 體育產業靠什麼保暖

藍朝暉

2019年12月25日08:23  來源:北京商報網

  資本市場的變化,讓體育相關產業結束狂飆突進,回歸精耕細作。在政策的推動下,體育產業開始尋找新的風口,抓住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機遇,實現2025年體育產業總產出超5萬億元的目標。

  日前,懶熊體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融資數量為84起,五年來首次下降至兩位數﹔融資金額為36億元,創2015年以來新低。面對逐漸退去的“投資熱”,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體育相關企業的規劃發現,各企業紛紛開始轉型加快產業深度布局,為體育產業即將到來的新風口蓄力。

  消費升級

  盡管體育產業投資熱度下降,但市場的反應卻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2018年,我國體育消費已達萬億規模。在今年的“雙11”期間,天貓平台上,15個銷售總額超過10億元的品牌中就兩個體育品牌。按照行業預計,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市場將達到1.5萬億元。

  體育消費的提升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國體育產業向前發展的巨大潛能。普華永道發布的《2019年體育行業調查報告》顯示,未來3-5年全球體育市場預計增長率為6.4%,中國在全球體育市場有望扮演增長領軍者的角色。

  在體育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安踏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長40.3%至148.1億元﹔李寧上半年的收入達62.55億元,較2018年同期上升32.7%。

  根據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的設想,安踏將制定“多品牌”,並要在2025年實現千億元流水的“小目標”。

  相比而言,李寧的規劃更加聚焦自身品牌。李寧公司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李寧表示:“我們貫徹‘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策略,鞏固和完善核心業務重點,深耕李寧式體驗價值,不斷強化產品力與品牌力。受惠於國家利好政策和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們對公司的長遠發展充滿信心。”

  在復星體育董事總經理潘之恆看來,在體育產業中能深耕的,能自給自足的有“護城河”、有“頭部IP”的公司,在新一輪的體育消費熱潮中,也會有不錯地表現。這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大家要精耕細作,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極致。

  “體育行業原有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迭代和更新,粗放型增長不再適合體育消費產業。如何不斷下沉尋找增量市場,精細化運營盤活存量市場,將是中國體育產業未來企穩發展的關鍵。”中國體育政策研究院院長鮑明曉說。

  跨界融合

  實際上,今年體育方面的利好政策頻出。8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促進體育健身與體育消費,部署推動在線教育健康發展。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指引。

  9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力爭到2022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

  國家扶持體育產業發展、刺激體育消費的意圖明確,這讓不少體育外部的企業看到了背后的投資機會,展開體育間的跨界融合。

  美團App在顯著位置開設體育健身入口,細分運動項目達近30個。吉利汽車旗下的控股子公司銘泰體育圍繞著大戶外,即賽車、自行車、高爾夫、帆船及路跑等運動開展具體業務。教育界的好未來也在今年布局青少兒體育培訓,投資了一家少兒體能培訓公司。

  繼在美國上市以來,萬達集團旗下萬達體育將目標投向了更加廣闊的全球市場。按照規劃,萬達體育就是要打造一家全球領先的體育賽事運營、媒體和市場營銷的平台型公司。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2019年萬達體育舉辦了近350場賽事,付費參賽的運動員達到150萬人次,服務超過3700個觀賞型體育賽事日。

  這些動輒上億元的投資顯示了體育產業的格局變化,由原來的純體育企業獨自發展,發展到了外部企業跨界發展。

  北京體育大學產業管理集團董事長張健認為,體育產業運作要緊緊把握體育產業風口,做大做強本體產業,圍繞“體育+”“+體育”,做好教育、旅游、金融、文化、科技等多業態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

  進階2.0

  在達為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韓大為看來,如果把體育產業從2014-2019年稱為1.0階段,國家把體育產業定了一個新的戰略規劃,那麼2020-2025年將是體育產業的2.0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已有25年歷史的中國籃球職業聯賽(CBA)也開始改革,中籃聯近期正式宣布進入CBA 2.0商業新紀元,公布了聯盟在賽事產品、品牌營銷、粉絲建設和贊助體系等方面的商業願景,並發布了四大市場開發開放類別。

  而《意見》中多處提及足球運動,如引導足球等產業合理布局,開展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專項行動,支持以足球等運動項目為主體內容的智能體育賽事發展,也將為中超足球聯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韓大為表示,體育產業進入2.0階段有很多催化劑,包括明年的東京奧運會、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2025年實現體育產業總產出超5萬億元目標等。

  此外,《意見》還特別提到加快發展冰雪產業。力爭到2022年,冰雪產業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推動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冰雪運動優先受利於冬奧會紅利,戶外用品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盡管體育產業面臨著發展機遇,但挑戰同樣存在。資料顯示,2017年,體育產值佔GDP的比重從2014年的0.64%增加到0.94%,2018年預計超過了1%。但體育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這一佔比至少要達到4%。同時,從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制造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2%,體育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為55%。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體育賽事還沒有完全形成規模,賽事的設計策劃運營還不夠精細,沒能為消費者帶來最好的體驗。其次,體育產業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需要加強,因為體育產業其實是跟其他行業在競爭人才,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

  不管當下如何,體育產業的整體趨勢是要跨界融合、精耕細作、數字化轉型,這對體育產業內所有玩家都將是巨大的挑戰。

  未來格局怎樣,各家企業都有不同的發展路線和規劃,但北京商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觀點再針鋒相對的人也有一個高度共識:以全民健身為核心、以競技體育為推動的戰略將引發體育產業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結合2020-2022年間的奧運紅利,企業要有足夠的耐心打磨產品和服務,真正為客戶帶來價值,唯有如此才能笑到最后。

(責編:王震、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