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免費還是付費?這是個問題

2020年01月20日14:01  來源:証券時報

由於閱讀免費,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單純、清爽。如果變免費為付費,雙方關系就要復雜許多。

木木

這幾天,微信試水“付費閱讀”,引來紛紛議論,有期待的,當然也有潑冷水的﹔最終如何,隻能等待實踐給出答案。

按說目前這種“免費閱讀”模式,能多年穩定運行下來,說明自有合理性。就讀者而言,看到一篇文章,有所收獲、有所感悟並隨手把它分享出去,共鳴強烈的,還要評論甚至爭論幾句﹔無所收獲、無所感悟、無需評論的,當然更省事,隨手置之腦后即可。這樣的“閱讀輪回”,也蘊含了“自然篩選”機制,推薦出去和接受推薦,在基礎層面屏蔽掉大量“垃圾內容”,使整個閱讀系統更有效率。

就內容提供者而言,一方面這種“自然篩選”機制有足夠的正向激勵作用﹔另一方面,由流量引來的廣告收入,也為其持續提供有效內容加持了很大的動力。

由於閱讀免費,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相對就比較單純、清爽,前者沒有“內容含金量”的壓力,后者也沒有傳播的必然義務。如果變免費為付費,雙方關系就要復雜許多,就會有許多東西摻雜進來,比如,前者的“挂牌”行為就有了更明顯的“出售”味道,而且也有了保証質量的天然要求﹔而后者呢,心理優勢自然就被強化起來,“好與不好”、“值與不值”的評論,因了金錢(別管多少)的付出,而威力有所增加。

除了這些摻進來的“沙子”,會使整個系統運作復雜化之外,一些具體的操作手段,處理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比如,作者“賣文”的方式是一篇一結,還是“打包”訂閱?如果是前者,“買家”相當於“押寶”單篇文章,這種“押寶”模式,對作者行為必然會產生反作用,一是制作標題日益用心,可能導致標題的“泡沫化”,二是對“熱點事件”的反應,會有越來越強烈的“應激反應”。這樣的關系,對“賣文”模式肯定有消極影響。

如果是后者,類似於“舊時代”的訂閱報紙、訂閱期刊或者購買某人“全集”的模式,“買家”相當於對作者投了信任票。對微信平台、讀者和作者而言,這種模式雖然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也比較有“回歸感”,但最大的問題是,作者基本形象的初始樹立及對應的價格定位,會比較麻煩,比如,這個作者到底是“大咖”,還是“剪刀手”、“粘貼匠”,會產生認知成本。

當然,如果微信平台能在“買賣”之間發揮“篩選者”、“推薦者”的作用——像“舊式”編輯部那樣,新模式運作起來或許會提高一些效率。但“編輯部”的“背書”,也會天然增加風險,“不靠譜兒”的“寫手”推薦得太多,平台形象必然受損﹔另外,也是最關鍵的,平台的推薦能力,也需要一個信任建立的過程,不知各方面能否忍受這個時間成本。

即使上面這些問題都順利解決了,但“賣文者”自身的問題,也會使新模式增加很大不確定性。當初,自媒體剛剛時興起來的時候,豪情萬丈者還是很有幾個的,但寫上一年半載,銳氣消磨,問題自然叢生﹔隨之就有腦筋活絡者,豎起自家旗號,招兵買馬,變單打獨斗為集團作戰,但“舊媒體”的“痼疾”馬上附上身來,關鍵是轉了一圈兒,又轉了回去,說起來也有點兒不好聽。

另外,對內容提供者——尤其是那些准備大干一場者——而言,除了來自“買方”的風險外,最大的風險其實是來自微信平台的,即開在平台上的“書局”,一旦被平台“取締”怎麼辦?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看,內容提供者好像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就此而言,“網文”與白紙黑字的實體書相比,還是有相對劣勢的,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方面的風險,作者有時候很難承受。

僅在“買賣”一個環節,就能尋出這些問題,在模式改變的實操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肯定會更多。但就目前形勢看,微信平台這次“模式改革”,似乎也是箭在弦上。據熟悉資本市場的專家揣測,這種改變的初始動力,源自“股票市值管理”的壓力﹔當然還有專家揣測,“抖音”之類后起之秀的發展勢頭和追趕速度,也給“微信”帶來不小的壓力。類似的揣測,應該都是有影子的事。壓力對一個系統的健康發展,無疑有積極作用﹔但面對壓力,具體應對的時候,也需要想得更周到、准備得更充分些,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作者系証券時報記者)

(責編:王震、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