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星河互联傅淼:资本寒冬里的春天--产业互联网

陈键

2017年01月18日09:23  来源:人民网-人民创投

人民创投网1月17日电(记者 陈键)星河互联CEO傅淼近期在京发布创投产业白皮书时指出,在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产业互联网其实正在迎来春天。

为对“资本寒冬”说法进行验证,傅淼公布了一些对比图表,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在四季如春的硅谷还是四季鲜明的中关村,过去的一年,‘资本寒冬’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在此前提下,他提出一个观点:“资本市场的春天在产业互联网里”。

傅淼解释说,回顾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大概分为两个阶段: 1995-2005年是PC互联网阶段;2005-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阶段。他认为,这两个阶段行业主要是以消费互联网业务为主,是针对个人的业务。“针对企业的产业互联网从2015年起才真正拉开了大幕,这个阶段到底是会持续十年还是二十年,我们拭目以待。”

产业互联网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兴起?傅淼给出了四点理由: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垂直行业经济体量足够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使得垂直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有畅通的资本接入机会,从而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在中国的充分渗透,为产业互联网打下了良好的用户和基础设施基础;由于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提升、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等层面有迫切需求,所以在政策上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开始给予很多的支持。

傅淼聊到了产业互联网所面临的几个机会:一是共享经济理念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将比消费互联网领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分享将能降低成本,对经营的驱动效应明显;第二机会来自产业互联网外延的扩大,传统商业模式将在产业互联网的支持下变得更加高效;还有一个机会是金融思维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金融思维能带来监管套利、技术套利的机会,散户永远斗不过机构,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也是一样,能熟练使用金融思维与工具的从业者能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相比“套利”,更高层次的机会来自于“创新”,中国在科技上的投入和产出的速度已经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一些细分领域有机会走到最前沿。

傅淼演讲内容摘录如下: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发布我们的白皮书。借此机会,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产业互联网方面的思考和实践,题目就叫做产业互联网的春天。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整个会议的主题叫“冰与火之歌”,所谓的冰无疑意味着资本寒冬,火就是资本寒冬的冰面底下的能量与热情。对于资本寒冬,在座有很多媒体朋友和投资界的朋友,大家在各自的实践中和直接体验中会有各种不同的感觉,有些人觉得确实是很严重的寒冬,有些觉得好像没那么厉害。

为了搞清楚到底这个寒冬是不是确切的存在,我们研究院的同事花了大量的时间,结合内部数据库与外部数据,并与研究机构合作,对互联网领域一级市场的投融事件做了梳理,得出了一些数字。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天使轮投融,对比2015年,2016年有58%的下降,A轮有40%的下降,B轮有21%的下降,看起来行业处于非常明显的寒冬。但是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就是过渡性的轮次比如PreA轮,A+轮、B+轮都有大幅度的上升。这怎么理解呢?我们的解读可能是,有创业公司在天使轮到A轮之间融不到钱,天使轮投资人要做一些追加,或者做一些短期的“可转债”安排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此会有这样一个过渡轮次显著增加的现象。

我们再看月度,下降的大趋势更加触目惊心。从2015年到2016年二十四个月的数字来看,天使轮和A轮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给人一些安慰的是,中后期的投资还是相对比较平稳。我想这些数字揭示的趋势跟广大从业者的感受基本是一致的。

只有中国是有出现寒冬了吗?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的情况。中美之间与互联网相关的资本市场联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具体看一下美国的Crunchbase数据,在投融资事件数方面,美国天使和种子、A轮和B轮都有明显的下跌,种子轮是从2014年峰值起,下跌非常明显。从投资金额来看,B轮下降最多,A轮和C轮也有明显的下跌。当然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可以看的更深一些,就是从金额上B轮有覆盖A轮趋势,2015年是一个峰值,2016年比2015有一个下跌。还有一张图显示出的是A轮覆盖种子轮,没有明显的下跌。怎么解读呢?也许是硅谷那边的寒冬不如中国这边的寒冬强烈吧。我们大家知道,所谓的寒冬是由资本市场的情绪变化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情绪变化一直更善于一步到位,不论是涨还是跌。

但是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过去一年的资本寒冬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无论是在四季如春的硅谷还是四季鲜明的中关村。资本市场的波动,本质上是由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人性决定的,并不是微观层面可以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认识这个寒冬和应对这个寒冬。我们星河互联做了什么呢?大家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有两件事:一个是暖冬计划,一个是合伙人值班计划。

所谓的暖冬计划,是为遇到困难的创业者提供资金上面的救助。合伙人值班计划,我们叫“开门办公”,通常,创业者要与机构内的人见面是需要预约的,而我们是无需预约,保证他们见到合伙人。总之,我们是在寒冬里尽量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温暖。

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优秀项目涌现出来的速率波动性远远低于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因此我们认为资本寒冬里正是出手的最好时期。在星河互联,2016年是火热的一年,我们内部整个团队的规模扩大了很多,我们内部工作强度的要求也增加了很多。现在到了年末,盘点一年的成绩:2016年我们出手的项目的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比2015年增加了一倍。

寒冬说完了,我们下面讲2017年的春天在哪里? 通过对15个领域的研究,我们坚信,资本市场的春天就是在产业互联网里。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1995-2005年是PC互联网阶段,PC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阶段产生。2005-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阶段。在中国,跨越二十年的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以消费互联网业务为主,是针对个人业务的。针对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基本是从2015年真正拉开大幕,这个阶段到底是会持续十年还是二十年,我们拭目以待。

当前产业互联网兴起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垂直行业经济体量足够大。2000年中国的GDP刚刚突破1万亿美金,2015年则突破了10万亿美金,众多垂直行业的体量也成比例增长。产业互联网跨行业整合比较难,所以垂直行业的体量就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垂直行业的体量有10倍的变化,这对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而言会有巨大的利好,这是自然可以看到的。

第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使得中小型企业有畅通的资本市场出口。最开始是创业板,后来有新三板,门槛越来越低。如前所述,产业互联网垂直细分的特点比较强,相互之间的跨界较难,就不太容易出现像消费互联网领域那种巨型的公司,以中型和小型公司居多,如果没有新三板、创业板,资本市场上没有畅通的退出渠道,那风险投资就很难介入,整个行业就很难发展起来。

第三,过去二十年消费互联网在中国的充分渗透为产业互联网打下了良好的用户和基础设施基础,这个很好理解。

第四,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开始给予很多的支持。

这些原因的反面,正是过去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滞后的原因。比如就上述第四点而言,以前产业政策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没有足够的动力。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关于新兴科技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互联网发展的意义,因为大咖们已经把这些概念讲的非常透彻非常精彩。我自认为无法超越,也就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下面我会着重分享几条我们自认为还是比较有自己特点的一些看法。

首先讲一下共享经济在产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共享经济可能是过去几年消费互联网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从Airbnb到Uber,到滴滴,到共享单车,都得到了资本的疯狂追捧。但是我们认为,社会化共享的理念,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将比消费互联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消费者对生活资料的拥有,包含了更多的感情因素在其中,比如马上要过年了,大家放假,可能有十几天时间车不用,那是不是把车给旅游的人租几天,赚一些钱?我觉得这对大多数人不大容易做出这个决定。作为一个拥有者,对车有一些感情因素在里面。但是如果你是个小老板,你手里有一台挖掘机,正好有一个月空闲,租出去挣点钱,难道会有什么心理障碍吗?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差异。还有就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分享带来的成本降低在经营领域的驱动效应更明显。

大家知道罗纳德·科斯关于企业的起源的解释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得以出现,而且人力规模会不断的扩大。但是企业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大到一定程度,交易费用下降的效应和管理成本上升的效应相抵消,就是一个企业人力规模扩张的边界。而产业互联网普及导致市场组织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内职能被外包至专业化平台,这样社会分工协作就会进一步细化,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这样一个过程,会比消费领域的分享所带来的驱动力会更强,因为只要真金白银省了钱,产业互联网的参与者就会行动。

另外一个层面,很多人一提产业互联网就想到SaaS,但是我们认为现在的趋势是从software as a service 到everything as a service,包括设备分享与租赁、供应链金融、行政服务外包、经营服务外包、物料托管等。虽然这些商业模式早就存在,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使这些早就存在的商业模式得到更广泛高效的应用。大家特别注意下“经营服务外包”,我们一起说服务外包通常指的是非关键业务外包,比如行政、人事、财务等等,但是现在很多和经营直接相关的功能也在被外包,比如销售,比如研发。理论上,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很多企业可以不雇佣任何一个全职员工,以较小的人力规模获得相当的经营规模。较小的人力规模意味着更低的管理挑战,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创业的门槛,使“大众创业”真正成为现实。当然这里我说的“创业”的定义更加宽泛,和在座各位投资人通常所理解的“适合于风险投资介入的创业”还不是一码事。毕竟中国的中小企业数以千万计,而有风险投资参与的每年仅仅有数以千计,累计数以万计。中间差了三个数量级呢。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家庭农场。农户是一个经营主体,一个家庭是效率最高的经营规模,没有代理人风险和低水平管理的风险。当然现在有各种专业合作社,但是农村经营主体还是以家庭为主,农民一般管理的能力有限,一旦开始雇人,生产效率就会下降,而自己家里人干活,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当然农村里也有一些集约化规模化的农场和企业,但往往是很少的村里的能人才能管好,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人在一起干活,规模不会很大,所以家庭农场是农业经济现阶段最常见的经营主体。但是有了农村的产业互联网体系以后,有效利用社会化分享、外包服务,可以显著地拓展一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并相应提高经营效率。以一个家庭养猪场为例,如果所有事情都自己做,可以养500头;但如果尽可能使用外包、托管服务,甚至可以养到1万头,还可以不用雇佣全职员工,还是一家人经营。这是我们通过平时考察的一些案例,观察到这样的规律。

下面讲金融思维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如果买卖双方找不到这样的平衡点,交易就无法达成。这个模型是二维的,一个维度是数量,另一个维度是价格。而金融的参与本质上再在这个平面的交易模型中加上一个时间的维度,把金钱的时间价值考虑进来,这样很多以前找不到交集而无法完成的交易就可以完成了。当然,传统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模型中,有正常智力的消费者靠直觉都能找到平衡。有一本小说叫《致命的均衡》,细节不讲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来看,主旨是说在一个市场经济中,即使是未开化的原始部落成员之间的交易都必须符合经济学原理,更不用说现代的消费者了。即使是经济学家去菜市场买菜,也未必能从卖菜大爷那里占到便宜。但是再加上一个时间的维度,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很多帐就算不清楚了,这样就需要专业的训练的金融人才参与。为什么散户永远斗不过机构?因为根本不在一个次元。这就是所谓的“升维思考,降维打击”。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也是一样,能熟练使用金融工具的从业者能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我相信在座很多同学都看过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说的就是美国如何利用金融的力量在大国博弈中占尽上风迅速崛起的历史。金融的力量,无论是在那个大历史的层面层面还是在一个具体的企业经营层面都令人无法忽视。

下面以金融行业为例说明产业互联网创新的基本逻辑。金融行业的基本逻辑就是风险和收益预期的均衡,其中不均衡的地方就是套利空间,这是当前互联网金融,或者说金融科技领域创业机会背后的基本逻辑。很多媒体朋友听到套利这个词就很敏感。我这里说的套利是一个非常中性的经济学术语,市场经济中大多数正当的交易的基础都是各种形式的套利。所谓套利就是在市场中发现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然后通过改进资源配置来赚取利润,附带的结果是优化了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套利在经济学里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词。几千年来的人类的商业发展,最核心的逻辑就是套利。

由于风险和收益预期的不均衡而导致的这个套利空间又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监管政策、交易成本。政策套利大家都理解:传统金融机构在监管的要求下很多事情做不了,一些民营的机构就可以去做这一些事情,这是政策套利空间。而我们更看好的是利用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成本曲线,以解放套利空间;或者是基于新技术实现更有效的风控而降低交易风险,通过改变风险曲线来创造新的不均衡,也就是新的套利空间。这就是利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主动地改变产业的约束条件,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我们认为,这才是金融科技创新创业的正确姿势。这种观察行业的角度在金融行业最容易理解,但是其实适合于市场经济中几乎所有行业。

我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好看到张维迎先生的最近的一篇讲话,题目是《企业家必须从套利逐步走向创新》,把这个问题在更大的视角内讲的非常清楚。我们星河互联也认为,只会套利的企业是平庸的企业,只有那些有能力通过创新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的企业才有机会成为伟大的企业。

说到创新,很多人会说“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里没有创新的基因,我们的教育也压制了中国孩子创新的能力”。真的是这样吗?我明确地表示不同意。我在中国上过学、工作过,我去美国也上过学、工作过。在我个人的体验我并没有感觉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创新这一方面真正有甚么差别,为什么大家感觉到创新都是出现在美国呢?我觉得一个是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过去三十几年中国一直在扮演跟随者的角色,作为跟随者,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沿着领先者已经跑通的发足狂奔。冒着巨大的风险,付出巨大的成本,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在哪里呢?不知不觉之间,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在汇报发言中称,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华为的“困境”是一个“甜蜜的问题”,这是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面对的问题。华为的“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的广大创业者所面临的“困境”。Copy-to-China的机会越来越少,获得高精尖技术的渠道也从来没有畅通过,下一步该怎么办呢?答案必然是“创新”。这就是创新的动力的来源。

我们再来看创新的能力。请允许我继续引用任总的话:“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那么中国的企业们是否具备了爆发性创新的能力呢?

首先看企业中的领头羊华为:华为以608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在2016年全球科技公司研发投入费用排行榜中排在第八位。

再来看科研院所和大学:根据加权分数式计量的WFC指数由英国《自然》杂志每年发布,主要以论文发表为标准,同时考虑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权衡问题,能较全面地反映论文作者、机构和国家对全球科学的贡献。中国的中科院已经连续两年雄踞榜首。

来自于美国政府2016年发布报告《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关于AI领域的高质量论文,中国已经连续了两年领先。

通过这一系列的榜单大家可以看得到,就是中国在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的速度上面,已经进入到世界的第一阵营,当然科研要靠积累,我们发展底子薄,积累的时间又短,想短时间内有重大的全面的突破不可能,但起码在一些细分的领域里有些点的突破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我们自己在考察项目过程中有第一手的体验,就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技术层面某一些领域已经参与到全世界第一阵营的竞争,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多领域具备了这种创新的能力。

时间不多了,我来总结一下。春天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产业互联网广阔天地里,在Everything-as-a-Service里,在金融思维的广泛应用里,在中国式创新所创造出的那片深蓝的海洋里。星河互联CEO傅淼近期在京表示,在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产业互联网其实正迎来春天。

PC用户扫码,手机用户长按二维码加“人民创投”公众号

(责编:李威、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