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多次被点名批评,三大运营商给“不限量套餐”改名

汪建君

2018年10月10日07:58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10月9日,有媒体报道称,在被多部门点名批评、要求自查整改的压力下,三大运营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营销口径,改之以“畅享套餐”等新名称。

  《国际金融报》记者就此事询问三大运营商后,中国移动回复称,“已下线含有‘不限量’字样的宣传内容,在广告画面上会标注‘流量畅享,达量降速’的提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截至记者发稿前均未给出回复。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运营商 “不限量”的销售口径依旧存在。有法律人士认为,刻意强调“不限量”或涉嫌虚假宣传。

  “不限量”变“畅享”

  “不限量套餐”,顾名思义,应该指手机上网不受流量限制。但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到目前为止推出的“不限量套餐”,在网络流量达到一定额度后,均会限制用户的网速,甚至让用户无法上网。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于9月末发布的“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显示,二季度受理服务质量热点问题521件,其中对“不限量限速”的争议有上升趋势。

  对此,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已规范各基础运营企业的电信资费营销行为,北京联通、北京电信、北京移动已开展自查自纠。

  此外,多地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乃至工信部都对运营商所谓的“不限量套餐”进行了点名批评、勒令整改。

  10月9日,中国移动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称,公司已下发通知,要求在大流量资费产品中停止“不限量”传播,将各类线上线下广告、自有渠道、营销活动中含有“不限量”内容的宣传下线;对已经发布的含有“不限量”内容的宣传物料进行撤换。所有档位套餐均需在广告画面中标注“流量畅享,达量降速”的提示。

  记者在中国移动官方网站上发现,“不限量”的字样已难觅,原本的“自选套餐不限量版”已经更改为“流量畅享套餐”,但套餐具体内容并没有改变。

  中国电信一名营业厅店长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9月中旬开始,营业厅的宣传海报全部取消“不限量”一词,改为流量升级之类的话语。中国联通官方客服在和记者的交流中,不时提及“不限量套餐”,但也补充说明,流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网速会下降到1M左右”。

  “不限量”背后的逻辑

  在通信行业观察人士、通信侃把子创始人钱立富看来,运营商大力推广“不限量套餐”,大打流量战,实际上是一场用户争夺战,在提速降费的政策导向下,流量单价处于下滑趋势中,运营商为了稳固或扩大市场,必须满足用户的流量需求,投其所好,不限量套餐显然具备吸引力。

  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用户使用手机流量共计271.58亿GB,同比增长212%,三大运营商流量收入总计3057.62亿元,同比增长12.88%。以此计算,全国流量均价为11.26元/GB,相比于2017年上半年的31.17元/GB,降价74%,相比于2017年底的21.68元/GB,降价48.16%。

  但价格下降并不意味着收入减少,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流量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6.5%、15.3%、23.8%。

  钱立富认为,这是运营商力推“不限量”的根源所在。无论是“不限量套餐”还是“畅享套餐”,本质并没有改变,“对用户而言,流量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尤其是5G即将到来,对运营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于“不限量套餐”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限额、限速问题,上海律师协会行政法研究会委员、天之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怀成认为,运营商此举属于虚假广告,应承担法律责任。

  杨怀成表示,《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运营商此前在推广“不限量套餐”过程中,过分凸显“不限量”而未对限速进行提示说明,属于没有如实披露信息,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解,涉嫌虚假宣传。

(责编:黄玲丽、陈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