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诸多政策频繁出台,创新药投资或成“一地鸡毛”?

张国锋

2018年12月19日08:5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今年,一部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掀起了中国社会以及医疗行业对于创新药的大讨论。作为诸多投资人心中的“白月光”——必然要投资的趋势,但其不确定因素众多、价格高企、成功率低等因素,也让外界对其“望而却步”。

无可厚非,创新药投资在近年绝对是创投圈内的大热门。今年以来,港股开放生物医药板块上市、国内出台诸多扶持政策等利好因素浮现,更是助推了创新药投资的一波新热潮。与处于寒冬的诸多其他领域相比,尽管创新药投资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作为“必然趋势”仍旧坚挺。

在日前举行的由三江资本主办,磐霖资本、盛鼎资本、博行资本、苇渡资本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生物与医疗健康投资大会”上,磐霖资本合伙人唐爱民、通和毓承董事总经理倪琳、建信资本合伙人孙启明、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唐艳旻、晨兴创投执行总经理薛文煜、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金浦投资合伙人汪晓燕等人发表了自己对当前国内创新药投资和发展的看法,盛鼎投资合伙人舒骁担任该场次主持。

带量采购政策长期利好创新药发展

近期,4+7带量采购政策的出台成为圈内讨论热点。感到意外,是许多业内的专业投资人的第一感觉。

薛文煜表示,原来他们预料的是把低质量的仿制药赶出市场,腾出市场给高质量的仿制药、创新药,但政策的出台确实对于高质量仿制药价格进行了压低。在过去四五年,中国市场的创新药投资,很多项目都是导致同一个靶点、机制在创新的角度竞争很激烈,这样的企业在将来价格下行压力也很大,对于之前投资圈所做的估值模型也会有影响。

“当然,带量采购降价90%是有一点太狠了,但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现在医保负担太重了,要解决未来的医保问题,解决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这是必定要走出的一步。”倪琳说。

赵群也认为,带量采购出来后,阵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过去两年发展仿制药的企业是免不了的。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从长远来看,这个政策的出台,对扶持国内创新药发展绝对是利好。

赵群说,脱离现在的痛苦来看,这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的。目前国内大约有5000家制药公司,在很多国家有几十家制药公司已经很多了。国内有很多品种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而且80%的医药消费都是在仿制药上面,当仿制药招标价格明显下降的时候,对药厂的销售环节冲击是很大的。他认为,未来一两年还会扩大带量采购的规模,这时候国家会把社会资源调整回创新药方面,把整个谈判权转移到未来有价值产品的企业,回到甲方,对调高创新药的估值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孙启明表示,如果中国带量采购做成了,对创新药是有很大的利好的。之前中国基药包括谈判降价进医保,其中很多创新药价格都很高,全年费用动辄数十万。换个角度来说,仿制药不赚钱,会引导资源投到有价值的事情上来,长远来说对创新药是好事。

薛文煜也表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投资人也希望在中国看到一些真正创新的东西,至少具备其独特性,超出一般的疗效,从而获取高额收益包括投资回报,这种方式在中国未来会慢慢占到主流地位。

唐艳旻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的仿制药从有产品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10万个品规,当中要满足老百姓的日常医疗需求,可能只需要1万个品类就足够了。在这个大趋势下,一定是要想办法把品规数目减少,方式无非是质量和原研药保持一致,这时候一致性评价就出来了。

她直言,事实上,医药行业在之前几十年和其他行业相比,日子比较好过,挣钱也比较容易。现在在整个市场都比较冷的情况下,医药行业仍然比较好过,只是钱没有以前那么好赚,需要业内调整心态。目前的大形势下,必须要做到质量好价格还便宜,如果实在没有利润,肯定会通过市场的调节让价格回升一部分。但她指出,趋势一定是谁有本事把仿制药做到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砍掉其他成本,做好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原研药的质量、提升物流配送,这都是现在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

“至于未来真正的利润点肯定还是来自于创新药,只是对于创新药的理解在不同时期的定义都不同,对研发企业、投资机构来说,应该往哪个方向做创新药,都是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唐艳旻说。

港股退出渠道推动投资人寻找更优质标的

今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甚至未有收入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但临近年底,许多人发现,这个利好在实现后,许多上市的企业并没有如预期一般“风生水起”,这也再次引发了思考。

在倪琳看来,有这个退出通道总比没有的好,她认为,港股科技板可能会是长期慢慢培养的过程。过去香港的投资人都是看消费品、电子产品等传统行业的,现在要他们进入高科技行业,需要一个慢慢学习和培育过程。

对于早期投资人和企业来说,要相信是一个很健康的趋势。如果一开始有一个泡沫,最后破灭了,会让业内更伤心。回到创新药角度,本身创新药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有钱就能跳进去的,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

唐艳旻认为,原来在做创新药投资的时候,如果考虑到退出,除了能去美国纳斯达克以外,基本上遥遥无期。而纳斯达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被国外投资者认可的难度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这个板块的开放对于做创新药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利好的点。

现在出现问题也是正常的,新的板块对于监管机构包括投资人来说,熟悉程度都远没有很成熟,从最近上的几家企业估值来看,仍然相对比较稳定。这对于投资来说是好事,相当于有了对标,可以知道这类企业在一级市场投资的时候用什么价格,未来才能够赚钱。

在香港上市,有很多因素决定了它目前的股票表现,其中产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还有背后的投资人中可能需要比较了解二级市场的人,这些都会导致流动性和估值差别很大。

赵群表示,某种意义上来说,港股刺激了创新药生物技术方面的发展。从今年下半年来看,示范效应还不是特别好,先上的一两家企业有一些问题,也都有各自的策略。但是这是一个好现象,在泡沫还没起来的时候就消灭了泡沫,让市场冷静下来。

这种效应传导到一级市场,对于整个生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长期有利的,没有付出太多代价就把整个行业的估值回调下来了。现在整个港股的估值,从负面角度来说,大家赚钱速度会慢一点,但长期来说还是有利的,仍然是不错的投资机会。

“过去在投资创新药项目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选择了对标纳斯达克,尽管比较远,但这是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体系。”汪晓燕认为,现在香港开放是一个好事,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估值体系,现在短期内有一地鸡毛是正常的,投资人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毕竟香港是充满善意地给了这一个板块,接下来就是投资人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找到真正好的标的。

国产创新药仍有加强空间

在唐爱民看来,创新药在国内肯定有巨大的发展需求和市场发展空间。他认为,从需求、政策支持、医疗生物技术发展三个方面来看,创新药未来都具备巨大的增长空间。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几年,全国人均卫生费用在不断增长,老百姓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在不断升级。在政策支持方面,包括MAH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罕见病和临床急需用药优先评审、临床试验申请由批准制改为到期默认制等等,都推动了国内创新药的发展。

此外,医疗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奠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基础。随着抗体药物、RNA干扰、基因编辑、免疫肿瘤学、细胞治疗、大数据医疗AI,种种技术的推动,他们是创新药发展的技术基础。创新药发展的人才基础逐渐强大,人员有一个统计数字,截止到2017年,一共有3556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海外各类人才引进7018人,累计30万医药海归带来创新原动力。

他指出,目前做国产创新药发展需要加强的地方:第一,创新的动力需要加强。国产药企在研发投入上远远不足,国内的恒瑞、复星等十家药企,在2016年的研发投入综合还不如罗氏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创新的支持力度也需要加大,包括整个创新药的环境。目前国内创新药的支持更多是给药企提供更多的弹药和资金支持,缺乏像美国VC和PE之间明显的接力机制,如果国内缺乏这种接力机制,对于投资早期创新药的机构而言就比较害怕,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存续期,到了期限不能退出是很麻烦的事情。

第二,审批周期、实施细则、医保准入配套政策还需要完善。如果辛辛苦苦做出了创新药却进不了医保,企业也会比较头疼,目前国家医保主要考虑的还是医保控费的问题。审批周期的问题则会导致创新药从研发到最后上市的时间会拖得很长,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对企业的运营也会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现在国外新药进入国内市场的速度在加快,价格在降低,国产创新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国产创新药还是有很好的前景,有这么好的人才积累,还有国家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支持创新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政策也会逐渐完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国产创新药相信还是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期。”唐爱民说。

(责编:黄玲丽、张晨)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