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面对疫情大考,服务业如何化危为机

2020年02月18日09:2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圆桌汇——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 主持人 周子勋

  嘉宾

  夏杰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 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

  黄 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期待春节期间消费爆发的服务业遭受重创。尤其是占比合计逾30%的批发零售、交运仓储、住宿餐饮等受冲击影响最大。面对疫情重压,服务业如何积极有序化危为机?中国经济时报约请知名专家分析建言,以供参考。

  服务业是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现在的共识是,疫情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产生了不可逆的巨大影响。为什么说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首当其冲?

  夏杰长: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3.9%;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劳动就业人员比重逼近50%,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已基本确定。正是因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劳动就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服务业是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而疫情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影响,也将波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刘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与春节期间多数制造业企业停工减产、员工返乡过年不同,很多服务业企业仍是照常经营,并且春节假期作为一年中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市场购销两旺的时段,这些企业基本都是提前做足了准备。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被迫停业或关闭。

  第二,疫情加剧了服务业短期的下行压力。2019年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三季度反弹0.6个百分点。另外,从近些年服务业增速的季节性波动看,一季度增速往往比上年四季度还要低。可见,叠加此次疫情的冲击,一季度服务业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刘志彪: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服务的异质性以及不可存储性,因此,疫情在短期内将对我国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考虑到当前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接近60%,所以此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与2003年SARS疫情发生时的影响同日而语,那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而且当时我国城市化程度还比较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度远低于现在的水平。

  黄锟:之所以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尤其严重,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是疫情暴发在春节这一特殊时期。春节期间,农业生产和销售基本影响不大。工业因春节放假延迟和疫情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由于制造业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以及政策强化推动,产能会迅速恢复,所以总体影响也有限。而对于旅游、住宿餐饮、电影等服务业来说,春节历来都是消费旺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些服务业收入锐减,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二是服务业出行、聚众属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较强,不少地方封城、封路、关店、关门,禁止出行、禁止聚众,具有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的交运、住宿餐饮、教育培训、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就很大,而游戏、远程办公、在线视频、在线教育、在线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服务业”由于无须出行和聚众反而逆势增长。三是服务业消费选择性强。对于不少人来说,春节假期是回家团聚、走亲访友、观光旅游的最佳时机,一旦因疫情错过这个时机,很少有人愿意再另找时机去消费。四是疫情影响的恢复周期长。疫情尾声时第二产业增长将迅速恢复,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恢复也相对较慢。

  疫情对我国服务业冲击具有三大特点

  中国经济时报:服务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请问疫情对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杰长: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冲击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冲击远大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疫情对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严重依赖线下的生活性服务业影响较大。二是对服务就业的冲击远大于对服务效率的冲击。人员流动和出行限制、春节假期后推迟开学开工,导致生产、消费和投资都受到一定冲击,也将影响到劳动就业,尤其是对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最大。三是对传统服务业的冲击远大于对新兴服务业的冲击。疫情对传统服务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但是对新兴服务业的冲击不大,与线上体验相关的服务业如网购、外卖、视频、游戏、线上广告、线上教育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增长。此外,消费类商品中卫生防护用品销售增长极为明显。不过,由于劳动力流动受阻对物流的影响较大,将直接影响线上产品销售、B2B、在线消费等线上服务的效率。

  刘涛:疫情主要对消费性服务业及部分民生保障类服务行业造成较大冲击,需求端受到抑制,供给端运转停顿。

  一是与假期消费相关的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影响。从往年来看,一季度是全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时段。由于疫情防控正值春节假期,大多数商场、餐馆、酒店、影剧院、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所停业。尽管部分服务需求转移到线上渠道实现,但总体上仍难以弥补行业的损失。

  二是交通出行和物流运输出现中断。受疫情影响,全国大量长途客运班线暂停、铁路车次停运、航班停飞。不少城市的公交、地铁线路和出租车、网约车停运或调整,也给人们必要的出行带来不便。同时,物流运输因大量一线人员放假返乡和配合防疫工作要求的影响,运力严重不足,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出现运输困难,加之个别地区采取封路、断路等极端措施,严重阻碍了应急保供运输的顺畅通行。

  从另一方面看,服务业发展在应对疫情冲击中也出现新的机遇。特别是一些新的服务供给应运而生,不少创新技术得到积极应用,对有效抗击疫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趋势。一是生产和消费需求进一步线上化,拉动网络教育培训、电影线上首播、云服务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二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新的服务供给方式,无人机配送、5G云端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共享经济的范围从原先的基于商品和服务的共享拓展到人力资源的共享,“共享用工”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和接受。四是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受到青睐,多家企业对此优化了程序设计或推出免费服务,为广大企业复工后员工灵活、分散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长远来看,企业线上服务需求、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不断增长将是必然趋势,加上我国在应用型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目前非常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新变化有望延续,将促进服务业更多依靠市场规模优势和现代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志彪:新冠肺炎疫情对各种不同的服务业,其影响和冲击是不同的。对与消费者有直接关联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影响是直接的,不仅会因为人们相互隔离而减少消费机会,降低服务需求量,而且也会同时因服务生产者的歇业、停业而减少服务供给量。

  但是,与此不同的是,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可能却没有那么直接且不会很大,这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有关。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企业服务的服务业,由此出发,决定了疫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传递机制有两个重要不同:一是疫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和供给的都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而不是面对面的最终消费者;二是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已经突破了生活性服务业那种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的产业特征。

  由此推论,在防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一是保持产业链的紧密关联性,对生产性服务业来说更加重要;二是在全社会成员减少接触、防止交叉感染的就地隔离的过程中,某些适合于线上消费的服务活动不仅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反而是大好的发展机会;三是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特点,类似于对制造业的影响。

  由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在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服务业总量的70%以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要占到第三产业的一半左右,因此,此次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生产性服务业是高度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和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方向,如果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较大影响,将直接从中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这是与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不一致的地方,也是需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事情。

  黄锟: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具有不同的属性,受疫情影响的时间长短和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影响时间看,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比生产性服务业更长。生活性服务业主要用于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具有典型的出行、聚众属性。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而来的,本身并不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不具有典型的出行、聚众属性。从影响程度看,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比生产性服务业更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随着制造企业的复工复产,生产性服务企业就有了市场和收入。而生活性服务业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在疫情解除之前,生活性服务业极度萎缩,直至疫情完全解除,才会缓慢恢复。

  多措并举促进服务业尽快恢复生产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应当怎样最大幅度降低疫情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夏杰长: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服务业尽快恢复生产并实现快速发展。

  第一,稳定服务业全供应链/配送链企业。尽管在线服务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井喷,也预示了未来服务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转型方向。但是线上的服务是否通畅,关键在于线下的生产和物流能否实现无缝对接、及时供应和高效配置。因此,亟须尽快提升服务业的生产和配送能力。一是强化金融支持。比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要灵活运用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措施,支持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稳定授信,银行机构要对其到期贷款予以展期或续贷。二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业部门(尤其是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进一步降低生活性服务业保缴费率,给予受损服务行业以财政贴息,增加补贴性、建设性支出。三是加大复工稳岗力度。保障家政服务业、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卖场、物流配送等与保民生、保供应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保障及时复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受理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在职培训补贴的申请。

  第二,调整优化形成灵活高效的服务业新结构。当前,我国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绝大部分采取固定工时制度,生产机制和人员配置方式过于固化,这大大抑制了服务业就业灵活反应、快速反弹和柔性生长的能力。在疫情面前,亟须通过机制调整和政策辅助,实施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一是在服务业率先推进“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制度。在经济较发达、技术较先进地区,可考虑建立“服务业人工智能提升实验区/示范区”。大力降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重复劳动和现场工作量。二是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建议展开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服务创新能力培训和教育体系重构;通过专项奖励、稳岗补贴等方式,鼓励服务领域有关企业创新就业岗位。三是推动产业融合,鼓励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寻找新的成长空间。尤其是要强化生活化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打造定制化、专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服务业。

  第三,以智能化创新提升服务业多样性。包括新兴服务业(比如在线旅游和在线预订)在内的我国服务业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来实现产出,这在疫情冲击下会受到资本匮乏和人员稀缺的严重制约。而先进的服务业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均需依靠创意的内容和创新的产品。因此,我国服务业需要利用特有国情和产业特点,寻求到迅速提高服务业创意内容和创新产品的方式,才能在疫情冲击下保持抗危机、快回升的能力。一是通过引导物联网、5G和区块链技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建设服务业的迅捷生产模式和现代物流体系(包括线上线下协同的生产体系和灵敏化物流体系)。二是开启人工智能服务。在疫情特殊时期,服务企业可建立智能信息沟通机制,实现疫情实时通报。三是加快服务职能转变。服务业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接,形成支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初步形成“商品+服务”“线上+线下”“体验+零售”“品牌+场景”全方位生活性服务应对格局,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智能化、在线化、清洁化发展。

  刘涛: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能否有序恢复和稳定服务业发展,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促进经济“六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仍要把疫情防控和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而对于疫情相对不重或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要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行业情况,因业施策。一是对受疫情直接冲击严重的服务行业,如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要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对受疫情波及影响大的服务行业。要有序恢复交通运输服务,合理组织运力,加密主要线路运营班次,在强化检疫和防控措施的条件下,动员出租车、网约车、城市配送、快递等行业复工,保障居民必要的出行以及外部物资向城市内部转运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从而为疫情严重地区应急物资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给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企业复产复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或可以自主减轻影响的服务行业。要加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采取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等方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尽可能保证正常运转。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有三点建议: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近期,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要主动关注和争取适用的支持政策。二是加强企业间的互救互助。一些互联网平台发起“共享员工”计划、提供免息低息贷款以及实体商业企业为商户减免租金等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鼓励和提倡。三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要辩证地看待疫情中的危与机,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拓展线上服务,加强对原有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变革创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自身发展赋能。

  刘志彪: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精准施策分类帮扶企业,加快新动能部门增长,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第一,在具备防疫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尽快复工。比如要尽快组织有生力量供应疫情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给有条件复工的企业职工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

  第二,对疫情期无法复工的企业给予特殊的降成本政策。比如对于餐饮、娱乐、旅游、电影、会展等服务业,以及疫情严重地区的短期无法复工的企业,通过延长还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等手段缓解企业还款压力,以保企业生存、保企业现金流。

  第三,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行业,如交通、流通、通信、融通等行业的复工复产和正常运行,保障要素配给,既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又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推动服务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发展线上交易。

  黄锟:从政府的角度看,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二是加强对困难企业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对困难企业的创新支持;四是加强对困难企业的公共服务。

  从企业的角度看,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而对于整个服务业来说,危机也意味着推陈出新。疫情期间,某些更高层次的生活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新需求就会激发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出现,进而产生新产品、新业态。

(责编:王震、陈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