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震
2020年05月27日09:15 来源:人民网-人民创投 手机看新闻
“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发力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时代打下重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支撑引领我国‘拳头’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疫情带来的线上消费、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体现出发展新基建的重要意义。”
今年新基建首次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新基建应该怎么建?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
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新基建”更是掀起发展的新浪潮,标准对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5G、芯片、区块链等一些关键领域的标准,不仅事关话语权、规则权和创新权,更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国。”陈晓红委员认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仍面临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标准制定进度较慢、标准缺乏统一协调、国际标准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际标准化贡献率已位居世界第五,但在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有效专利数不足,标准化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陈晓红认为,当务之急应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她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建议,通过加快组建数字经济标准研制“先锋队”、形成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打造数字经济标准化“共同体”等措施,推动我国成为数字经济标准研制“领跑者”,走出一条标准化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后疫情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当前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一些城市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不足,对于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市域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是一个重要契机。”陈晓红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危机治理方面的应用,还存在量不大、质不高、效不显、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公共危机治理事件中数据共享开放不够、数据支撑相对薄弱、相关技术与系统平台支持不足、相应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数据隐私泄露问题多发等。
陈晓红建议,加强市域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积极布局前沿信息技术,做好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型信息技术的系统架构,探索新型信息技术在市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完善应急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明确应急数据对接权责,确保应急数据质量和使用效果。
同时,她还建议补全市域应急硬实力。在新基建的浪潮下,加快推进市域公共危机信息前瞻性终端设备建设,包括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基础设备的建设,拓展市域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的“神经末梢”系统,为市域公共危机的监测、预警和实时应急指挥等提供更直观的支撑,为大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与处理提供基础保障。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新基建需要对新技术掌握、创新思维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知识结构、内涵等方面的要求,与老基建比会更高。”
近日发布的一份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新基建人才缺口,预计年底将达到417万人。与传统基建或传统产业相比,新基建及新经济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依赖性下降,而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如何为“新基建”补上人才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陈晓红认为,应在现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两个重要创新主体给予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她建议,立足重大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部分省市试点创新工程师培育工程,为科技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定期认证培训,提升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科研人员的创新水平;积极推进“创新工程师”“创新培训师”“创新咨询师”资格认证纳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同时,她还建议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条件,将企业具备认证的“创新工程师”作为国家或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一。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力度,落实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政策,强化科技工作和财政金融工作相关工作的衔接,多方位加强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