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姑娘赢了!”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夺奥运冠军。从小组赛濒临出局,到淘汰赛后连克巴西、荷兰、塞尔维亚三大强敌,让人紧张到“受不了”的比赛过程,成为女排姑娘们顽强拼搏、团结一心的最好见证,女排精神也由此绽放了新光芒。今天,我们选取三篇来稿、网络热文以飨读者,欢迎继续来论,畅谈对女排精神的理解。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永不满足诠释梦想意义
周鸿祎
中国女排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远不满足,永远学习。作为中国女排队员时,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与美国名将海曼、古巴名将路易斯并称为上世纪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但她不满足,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学习现代体育管理。她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持续提升自己对战术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对运动员的认识、对团队管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
人都有惰性,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呆在心理的“舒适区”,这导致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冒险去尝试,永远低水平重复。但对有些人来说,仿佛天生就有逃离“舒适区”的基因,时刻准备进入“学习区”。于是,这些人成了艺术大师、发明家、冒险家、企业家、体育大师。郎平时刻准备抛弃“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愿意接受未知挑战。无疑,这一点为她和女排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绝不是只传授技术就能打赢比赛,还需要把自己的个人愿景,自己的创造力、情感、承诺与团队的共同愿景、使命、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荣誉感,激发每个人潜在的力量,这样的团队才会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
刘旭辉
2013年5月10日“郎家军”的第一节训练课,我在场;2016年7月28日“郎家军”出征前的最后一节训练课,我也在场。作为《京华时报》记者,很荣幸我成为为数不多记录她们四年默默付出的见证者。
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它的实质乃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关键时刻是拿不出“精神”的。说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吃饭。四年来一日三餐,中国女排很少能碰到训练局的其他运动队,因为早上她们坐的是最早一趟班车,那时不少队伍还没起床,中午一般要练到1点多,等洗完澡去吃饭时人家很多都已经睡午觉了,下午训练结束要到7点多,回到餐厅依然是最后一拨。一周七天,只有周日休息。记得为了适应大馆,全队去首体训练,从北三环到东二环,中午回来都两点半了,饭也凉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付出,才换回奥运赛场上那一刻的闪亮。
顽强拼搏铸就体育之魂
唐守伦
比起女排夺冠的结果,夺冠历程堪称荡气回肠。小组赛先后败给荷兰和塞尔维亚,半决赛和决赛中反败为胜;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面对东道主、8年来战绩1胜18负的巴西女排,中国女排神奇逆转……30多年前,中国女排成为“拼搏”的象征,今天女排再度夺冠激荡起国人对“女排精神”的美好回忆,同样是因为拼搏。
以足球、篮球、排球为代表的三大球,一支球队要想确立起“一览众山小”的稳固地位,谈何容易。中国女排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越是困难时刻,越焕发出顽强拼搏的精神斗志,这样一股竞技体育的精气神,正是女排带给国人的骄傲。孙杨的带病出战、咬牙坚持,龙清泉的执着付出、再创佳绩,傅园慧的毫不保留、全力以赴,所有这些奋发图强、追求突破的努力,共同让我们见证了竞技比赛的“精神魅力”,感悟到个体奋斗的“洪荒之力”。这无疑是奥运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