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斯坦福教授谢德荪:中国企业需要另外一种创新

陈键

2018年04月02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创投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陈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德荪近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除了追求科技创新之外,中国企业还可以结合实际国情,围绕价值创造这个核心,优化、整合所有资源,通过生态系统的打造,去拓展、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谢德荪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为了创造价值,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它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的价值层次并不一样。对美国百姓而言,他们有更高的生活水准,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而对中国百姓而言,环境、能源、食品、健康等大量“刚需”问题还有待解决。

他说,中国企业不能“一窝蜂”地跟着美国科技企业跑,解决实体经济中的具体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商机。他并不否认科技创新的价值,但强调,判断创新价值大小,要看它是满足的是少数人的还是多数人的需求,有些科技的应用面很窄。

谢德荪提出,对美国而言,它有自己的国情,发展互联网等技术意义很大 ,但对中国而言,科技创新还应该考虑如何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他表示,太过强调科技企业的创新,不着力去推动传统企业的升级转型,会导致制造业空心化,造成中产阶层流失。

他说,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可以互相形成良性循环。科技企业很“漂亮”,但有些技术生命周期确实很短;实体经济很“难看”,但它的“营养”很足,可以让“鲜花”长得更好。与一些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可以有更多可用的资源,创造出不一样的商业模型。

谢德荪还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资源同时抓好科技企业创新与传统企业创新这两条线。他说,一方面,青年人思想活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赶美国的互联网潮流;另一方面,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实业人才,他们可能年龄偏大,但经验充足,这些人要坚定信心并相信,可以用新的创新思维、创新手段,结合新材料、新能源、新IT技术等新兴科技去推动传统企业的发展。

谈及人才,他观察到,美国人才善于跳出框架去创新,中国的人才更习惯在规则内创新。他认为,这是不同历史、文化、教育等背景造成的,美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能行,同时,中国人能做出的成果,美国人也不一定能跟得上,不同的土壤会开出不一样的花,中国人没有必要完全按着美国人的路子走。

作为斯坦福教授,谢德荪对美国硅谷的成功有自己理解。他认为,硅谷的成功在于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能有效结合。他指出:从中国互联网产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科技的持续成长,离不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围绕价值创造、生态构建的创新,他总结出“源创新”理论。他举例,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中国将国外先进经验与特殊国情相结合,而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造就,源自中国把互联网的特性与市场规模进行了结合。这些成果都可以用“源创新”的角度来观察。

他甚至认为,即便是模仿,如果加上新的创意,叠加不一样的市场,都有可以诞生新的价值,也可以纳入“源创新”理论的观察范围。

谢德荪最后说,对比前几年,中国人对创新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正在形成尊重创业创新者的舆论环境,这都是积极的一面,当前,传统企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很大,企业家们要更新思维,不要只盯着BAT,而是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路。

(责编:李威、陈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