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摊上事儿了。
周末,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在网络上刷屏,直指自由行服务平台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85%均抄自别的平台。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若上述质疑最终被坐实,马蜂窝的估值很可能大幅缩水,或将从175亿元降至20多亿元。
马蜂窝网站首页。来源:马蜂窝官网
马蜂窝身陷“抄袭门”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凭借洗脑广告语,马蜂窝在今年世界杯期间“一炮而红”。然而,就是这家自称拥有“2100万条真实点评”的自由行服务平台,最近摊上了大事儿。
周末,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称,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以及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不但如此,文章还一连抛出了多条“抄袭实锤”,包括抄袭账号忽男忽女,忽南忽北;用户集中在工作日写点评,一到周末就呈断崖式下跌;部分搬运自Yelp上的英文点评,直接调用Google翻译接口,甚至保留了“简明英汉词典”的前缀;抄袭账号活跃在各种官方的抽奖之中,成为“幸运得主”……
10月21日下午,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就上述文章向马蜂窝方面求证,对方称“正在核实,稍后会对外回应”。然而,截至发稿前,其回应尚未公布。
估值要降至20亿?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于2006年正式上线运营,自称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2亿次攻略下载。
据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介绍,马蜂窝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一方面它能够通过优质内容和结构化内容,吸引大量的游客来阅读、关注,从而形成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它通过对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以及对目的地碎片化商户的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商业化分发。
“马蜂窝最早是采用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后来又升级为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使得优质内容进一步结构化,信息点更加明确,的确给消费者创造了一些价值。”杨彦锋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如是说。
不过,杨彦锋指出,上述“抄袭事件”发酵后,马蜂窝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度。“此外,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以及消费者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经构成违规。”
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社区类产品早期为汇集人气和内容,大多带有抄袭、搬运的色彩,很难避免。尽管确实能创造出一定价值,但消费者是不能接受的,法律法规也是不能容忍的。”杨彦锋称,马蜂窝的估值很可能因为上述“抄袭事件”大幅缩水。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也认为,若前述质疑被坐实,马蜂窝一直以来强调的用户PGC神话将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将降到20多亿元,不再是独角兽。
据了解,马蜂窝今年8月份被曝计划融资3亿美元,其估值或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而去年12月,马蜂窝曾完成1.33亿美元的第二轮融资,新的投资者包括美国General Atlantic、Ocean Link、淡马锡、元泰投资和厚朴投资,以及现有的投资者——今日资本、启明和高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