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区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就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落地应用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也同样迎来全新的资本与技术、产业与研发的机会。
“资本能够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资本与技术有机结合、进而在产业落地为商业机会,是产业高速发展的最强路径。创新工场等科技投资机构能为大湾区商业发展引入更多AI技术、解决方案、前沿人才,助力科技创新和全球人工智能应用。”近日,创新工场总裁陶宁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出现一大批创业机会。
AI产业落地机遇与思考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的产业体系相对成熟,AI等科技创新场景丰富,交通、物流、零售、制造、金融等领域的行业经验充足,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落地、商业化的土壤肥沃。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8年华南地区独角兽共计20家,其中广州5家。准独角兽33家,其中广州11家。
与此同时,大湾区高校科研资源优质,发展信息感知和理解、流程自动化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储备较足,在金融、制造、零售、物流等领域探索相关技术的场景需求大。
不过,在香港科技大学和创新工场联合实验室主任张潼看来,工业界和学术界对AI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工业界更偏实用,学术界思考则更远。
“AI人才有一个整体梯队,比如,直接对接到产业的,可能不需要非常强的知识,但需要应用工具做得足够好;还有一些研究研发型AI人才以及算法类人才等。”张潼表示,当下AI人才主要需要在产品直接交付方面,然后再是研发人才。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也认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AI人才梯队一起做科研、工程、商业的转化。他坦言,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也就几十个人,不可能安排完整的人才梯队,因此需要开放的合作平台,而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
“之前,我们发现AI都是摘了那些比较容易‘摘的果子’,AI把互联网的大数据、广告预测、商品推荐全都‘摘掉’了。但这些并不难,因为只要把AI技术落地就行,比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影像等。但接下来,AI的发展就要涉及到其本质——帮助人类的各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时单纯的AI已经很难单独承担这个义务,而是和行业的知识、技能结合,也就是AI科研向AI赋能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咏刚觉得,创新工场在广州设立创新工场大湾区人工智能研究院,就是依托粤港澳优质的高校科研资源,结合大湾区丰富的行业需求,探索相关技术的落地场景。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出现一大批创业机会。”陶宁称,创新工场第三期人民币基金已经募集完成,基金规模25亿,落户在广州,主要投资方向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消费升级、B2B 企业服务等。
AI人才培养尚需提升质量
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规划指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大湾区AI产业的推进也是如此。
在王咏刚看来,目前我国AI人才数量非常大,但质量有必要提升,特别是目前在技术外围工作的AI人才较多,真正深入到算法内部的、完成关键工作的程序员相对较少。AI人才的培养有两个重心,即怎么样加强核心人才的培养,怎么加强商业化人才的培养。
“现在的AI的确解决了很多行业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相关行业里并不是重要的价值链条环节,而是锦上添花。重要的价值价值链条环节,有可能AI现在还解决不了。”王咏刚表示,AI平台要和具体的商业场景相结合才能够有具体的价值。
他认为,AI任何时候都会有行业里面的一些泡沫,但是泡沫排除掉之后,实际上AI是一个扎扎实实的技术。要客观看待AI在整个行业里的位置,对我们投资来讲,通过科技和商业结合的机率、成功的可能性去评估机会,不会根据泡沫的说法或者特别悲观说法去评估机会。
陶宁也表示,创新工场偏好投资技术驱动型公司,创新工场人工智能研究院以AI赋能为使命,从前沿技术研发、AI技术的商业转化、AI人才培养、赋能真实商业场景四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