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的这一个多月,陈汝晴要负责海内外联络捐赠中千头万绪的工作,她笑称这是自己做“低头族”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医疗机器人“小珈”正式进入雷神山医院后,要承担送药送饭等系列工作。图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杨琨(左)与护士胡慧在病房前与小珈在一起。
得知四川血库告急的消息后,彭肖肖立刻起草献血倡议书并带头献血,得到了海归们的积极响应。
让彭肖肖惊喜又感动的是,自己所写的《无偿献血倡议书》在成都一经发出,许多海归第一时间便迅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他们一个个撸起袖子,无偿献血。这汩汩流淌的鲜红血液在受疫情影响血库告急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距离成都1100多公里之外的武汉,此次“疫情大考”的主战场,“95后”姑娘陈汝晴憋在家中1个多月没出门。而通过手机、电脑,她像一座桥梁,联通起了国外物资与武汉医院。她说,这是自己做“低头族”最有成就感的1个月。
同在武汉,武汉大学教授罗斌所在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机器人“小珈”送进了雷神山医院。在那里,小珈要送药送饭,做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
彭肖肖、陈汝晴、罗斌都是海归,而青年海归是这次疫情防控中令人瞩目的一股力量。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3位留学回国的青年,他们在防疫战场上,书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疫情期间医院用血告急,需要我们出一份力!”
大年初三,战“疫”一线物资告急。彭肖肖与她的同事们再也坐不住了。当务之急是要筹集到用于一线的医疗防护物资,联系海外资源、向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寻求支持。
留英海归彭肖肖目前是成都市政协侨联界别委员、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为了更好地聚合海归防疫力量,她牵头与同是海归的王涛、刘贝拉迅速发起成立了“成都海归之星志愿者服务团”。
一传十、十传百,服务团成立1天之内就有50多名青年海归踊跃报名参与进来。大家分头行动,发挥各自在海外的资源优势,通过美、英、日等国的华侨华人组织联系防疫物资,在带头向四川省华侨公益基金等公益组织捐款的同时,还组建志愿者服务团核心团队,发动青年海归捐款14余万元。
此时,彭肖肖得知了一条坏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节假期的双重影响,四川省血库告急。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海归要去献血。之前我们也组织和参与过无偿献血,大家都非常积极。疫情期间医院用血告急,需要我们出一份力!”
彭肖肖迅速起草了一份《献血倡议书》,组建海归志愿者献血小组。而这振臂一呼,吸引了不少在蓉海归参与,有效地缓解了当地血站的临床紧急输血压力。
同时,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彭肖肖还发起了“蓉漂”党员专家科技志愿者服务团,对接联系在蓉海归专家及各类人才1000余人,通过科普宣传、协助防疫、物资筹集等方式参与防疫抗疫。“在向一线医院捐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社区的情况。在社区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也身处高危环境,非常辛苦,我们将采买的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及30多吨的食物,都捐到了一线社区。”
随着复工复产推进,海归之星志愿者服务团制作推出了几十期介绍科学复工复产的视频和宣传手册。与此同时,通过向成都市政府建言献策,彭肖肖与海归专家发挥智囊团作用,就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中的问题撰写了相关报告。“我们已通过成都市政协将报告转成提案,在人社局、金融局等单位都得到了良好反馈。帮助中小企业运转起来,发挥海归专家的能力更好助力防疫与复工复产,我们还能做更多。”彭肖肖说。
“我们这些‘小朋友’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为国家出一份力,外婆很骄傲!”
出生于1995年的陈汝晴是地道的“武汉伢”,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毕业后,她回到武汉,担任海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海外项目经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陈汝晴足不出户,忙的就是千头万绪的沟通联络工作。
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多所医院医疗防护物资告急,陈汝晴和同事们设法与多方取得联系,寻找捐赠、对接物资。“需要对接医院、海关、慈善机构等,最常见的状态是同时回几十个人的微信,吃饭也在发微信、上厕所也在发微信,联系海内外的医疗物资。”
回想起最忙的时候,她一整天都低着头处理手机那边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白天联系国内资源,到了午夜再与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确认物资情况。最紧张的一次,一批从印度运达国内的手套、消毒液,在海关下班前5分钟才最终完成报关手续。“这批货物原本当天下午要运输出关,印度海关临时要求需要物资接收医院的纳税识别号,我们就立刻联系医院,最终顺利赶在当天发出。”陈汝晴说,“我们都习惯了把电话一直拿在手里,不管白天黑夜,就怕错漏了重要信息。”
在联系的物资捐赠方中,中国留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一批来自英国的留学生捐赠曾让陈汝晴感动不已。
在这批中国留学生寄来的防护用品中,一个箱子里装了好几个不同品牌的防护服。迷惑不解的她后来才知道,是学生们你买几件、我买几件,一个店一个店地跑,才凑齐了这一箱防护服。“两三件衣服是一个牌子,再有四五件又是另一个牌子。在最终从伦敦寄往武汉的这些物资里,有的从爱丁堡寄到伦敦、有的从布里斯托寄到伦敦,大家分头行动,再将零散物资打包一起发过来。每个人的力气很小,聚在一起就凑齐了这一箱一箱运到武汉的爱与支持。”陈汝晴感动地说。
“妞,越是艰难越向前。”这是外婆在微信中写给陈汝晴的话。“妞”,是老人习惯唤她的方式。陈汝晴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与外婆特别亲,在得知自己的外孙女每天忙着支援抗击疫情的时候,老人心中宽慰不已。“我能做这些,外婆非常开心。之前我在她眼中是孩子,如今面临这样的困难,我们这些‘小朋友’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为国家出一份力,外婆很骄傲!”
“妞,‘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慢慢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外婆还时常会给陈汝晴发微信鼓劲,这首汪国真的《只要明天还在》,祖孙俩都很喜欢。陈汝晴把微信截了图,她说,等能出门的那天,她要跑去跟外婆好好讲讲自己这一个月的战“疫”战绩。
“能为抗‘疫’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我感到欣慰。”
2月27日下午,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首台医疗服务机器人小珈到达武汉雷神山医院,正式开始上岗工作。该机器人项目由遥感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张良培教授领导,主要技术负责人罗斌是一位留法教授,在法国完成硕博学业及博士后研究后,2010年回国来到武汉大学,在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来自于珞珈山,机器人因此拥有了“小珈”这个亲切的名字。服务于雷神山的小珈,可以针对医院环境实现场景建模与定位,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前往指定位置,并结合多传感器融合实现动态探测跟踪。得益于外形平滑的无凹槽设计,小珈只需酒精喷洒或消毒巾擦拭便可快速完成消毒。有了小珈的帮助,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缓解。
罗斌告诉记者,在2月下旬得知雷神山医院有应用医疗机器人的需求后,他与学生们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我们一直在家中隔离,不能直接为抗击疫情出力多少会觉得有点遗憾。因此能接到这个任务,能为抗‘疫’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我感到欣慰。”
接到任务时,罗斌的机器人团队成员中只有博士生赵青仍在武汉,他便承担了不少现场调试的工作,其他在外地的团队成员迅速开始联网调试,每天晚上通过线上会议讨论方案。罗斌已毕业的硕士生陈勇也在武汉,在得知机器人要用于雷神山医院后,他立刻提出要赶来帮忙,在尽快推进代码调试的过程中完成了许多辅助性工作。
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努力下,不到1周时间,机器人在雷神山医院正式上岗。对于小珈的表现,罗斌谨慎地给出了60分。“想要更好地满足需求,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如果要在医疗场景内大规模铺开服务性能应用,‘病人在几号病床’‘所需物品到底拿了没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继续提高对机器人逻辑判断的要求。”
接受记者采访时,罗斌刚刚下课。疫情期间,他已经为自己的研究生上了两节网课。事先做好PPT,录制完成讲解视频再分享到学生群中,之后集中回答学生提问。出乎意料的是,面对网课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提问也相当踊跃,这让罗斌既惊喜又欣慰。面对疫情,屏幕那头的学生身在天南海北,仍在努力学习,避免学业受到影响,这本身也算为防疫做出了一份贡献,而这认真的劲头,深深鼓舞了做老师的他。
从“吸收营养”到“给予营养”(记者手记)
采访中,“95后”海归陈汝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对于能在抗击疫情中出一份力,她心中的感觉像是从“吸收营养”变为“给予营养”。从小受“大家”与“小家”的共同滋养,才有了今天的她,而今,她终于能反向输出这种滋养能力,这种变化,让陈汝晴感到幸福而满足。
的确,双手拥有了可以支撑别人的力量,也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时刻之一。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青年海归在许多地方勇挑大梁。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医院、在加班加点科研攻关的后方、在生产防护用品的工厂、在参与疫情防控的基层一线、在不知疲倦联络物资的世界各地……他们在供给营养,在用实际行动彰显留学归国人员的爱国心、报国志。
“以前没怎么参与我们协会活动的海归,这一次全都冒出来了。”彭肖肖在采访中如是说。甚至,有的创业者受疫情影响资金链已不乐观,却仍旧自掏腰包采买了医疗防护物资运至医院。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他们的话掷地有声——“祖国一举旗,我们就出发!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他们是这么说的,也的确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