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區塊鏈

張向寧區塊鏈靜夜思系列一:比特幣是不是“數字黃金”

青怡投資創始合伙人張向寧

2018年03月21日10:01  來源:人民網-人民創投

  前言:

  最近區塊鏈大熱。2017下半年,中國境內禁止了比特幣交易和首次代幣發行(ICO),全球加密數字貨幣(cryptocurrency,下文簡稱為加密貨幣)的價格隨之大跌。但此后不久,加密貨幣又開始反彈,一度創造了幣值的新高,之后又再次深度下跌。2018年初春,區塊鏈成了無人不談的話題,人人摩拳擦掌,唯恐錯過了風口或是一夜暴富的機會,業內也出現了派系紛爭,甚囂塵上,莫衷一是,熱鬧非凡。

  通過參加幾次業內的區塊鏈研討活動,我發現人們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認識非常混亂,行動也極為盲從。得益於我在兩年前獨立天使投資了一家底層區塊鏈技術公司,因此與業內一些鏈圈、幣圈人士有所交往。我也有幸親自見証20余年來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面對嶄新的區塊鏈行業,在很多方面可以參考對照過往的經歷。利用2018年春節在不丹短暫休假的閑暇,我把對區塊鏈的點滴思考梳理了出來,作為這個特殊混亂時刻的一個記錄。我盡量不做或少做主觀評判,隻提供一些客觀的依據、規律和分析,讓各位自行得出結論和判斷。在不得不做出一些主觀評價之處,我努力做到讓我的觀點客觀中立,不受我所在的利益集團的商業目標所左右。我做此事沒有什麼好處,萬一大家閱后有所收獲,就算作新春之禮笑納吧。

  這不是一個科普文章,因此不想重復大家在其他來源可以看到的報道或者介紹,假定讀者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我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目前一些討論中所見的名詞堆積。本來是想先討論區塊鏈,再討論比特幣,但之所以又以比特幣這個話題作為開始,是因為大部分人突然開始對區塊鏈感興趣,恰恰是因為比特幣的價格狂飆,也有人把比特幣稱為區塊鏈1.0。前三篇是對《比特幣經濟模型》的一些討論,第一篇討論了比特幣的出身之謎,到底比特幣是不是不可取代的“數字黃金”﹔第二篇集中討論了比特幣的價值規律基礎,希望解釋比特幣的暴漲暴跌之謎﹔第三篇在第一、二篇的基礎上,對加密貨幣的屬性和未來進行了綜合的討論。后三篇則進而討論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新機會、新方向,並對區塊鏈技術領域的現狀、缺陷和重點突破方向進行了一些總結和展望。

   這個區塊鏈靜夜思的系列標題是:

  (一)比特幣是不是“數字黃金”

  (二)比特幣價值規律解析

  (三)中本聰的謎底和加密貨幣的未來

  (四)區塊鏈革命將構建的平行世界

  (五)區塊鏈技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六)最值得關注的技術突破方向

  以下是第一篇文章分享

  在啟動我們對比特幣的討論之前,我想先說明的是,比特幣的出現証明了區塊鏈技術的生命力。然而,比特幣絕非區塊鏈的全部,它只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有趣應用,而且是一個初級應用。對比特幣的態度(特別是對比特幣價格漲跌的態度)、對全體數字加密貨幣的態度、對ICO的態度、對區塊鏈的態度,這是四個態度,千萬不可混為一談。我們將分別進行討論,但先從對比特幣的認識談起。

  區塊鏈創造的共識體系,是一種機制性的“自然共識”,因此,這種自然共識証明了在信用本源方面,優於任何“世俗共識”。“世俗共識”在貨幣領域的代表,是法定貨幣。“自然共識”在貨幣領域的第一個創新嘗試,是加密貨幣。但是,這種創新是否最后被驗証為成功,特別是目前所見的具體創新品是否能夠被確認可用,仍存在極大挑戰。以下的討論,就是為了從邏輯角度,分析這些創新品的屬性,以期有助於預測這些創新品的未來。(以上這種“自然共識”和“世俗共識”的提法是為討論方便,為我所創,如有不妥,可以切磋。在我看來,國家、政府這些概念都屬於世俗范疇,而技術所創立的天然基礎,則屬於自然范疇。)

  加密貨幣從信用本源角度,天然地優於任何法定貨幣,區塊鏈的不可篡改、不可抵賴和不可撤銷,為信用提供了極佳的工具。同時,這種不可抵賴、不可篡改和不可撤銷是無特權的,是平等的,是無需第三方授信或守護的,這是區塊鏈技術革命性創新的關鍵。然而,且慢!雖然從信用本源本身,加密貨幣完勝了法定貨幣,但是:是否能夠為“用戶”接受,特別關鍵的是能夠被“多少”用戶採納並開始使用,則重新進入“世俗”范疇。“自然共識”屬性的加密貨幣,如果想要被廣泛接受,仍需經過“世俗共識”這道門檻,這是區塊鏈業界普遍混淆的第一個概念。我希望在今后的討論中,大家能夠普遍把“自然共識”和“世俗共識”分開,而不是混為一談,這將非常有助於理解目前錯綜復雜的形勢。“自然共識”是純潔而純粹的,“世俗共識”則是復雜和多變的。那麼,加密貨幣所擁有的“自然共識”,是否可以符合邏輯地演化成普遍的“世俗共識”呢?(上述討論中所提“信用”二字,也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這裡不展開討論了,其實信用也可以按照上述邏輯分為自然法則確立的“自然信用”和世俗方式確立的“世俗信用”)

  因為比特幣總體數量有限,以及為了獲得比特幣所進行的挖礦行為所對應的真實成本,都可以和傳統的黃金進行類比,因此比特幣常比喻為“數字黃金”。那麼,我們沿用這個邏輯,並反其道而行之,用加密貨幣領域的邏輯,還原為傳統社會領域的概念,來提供我們觀察加密貨幣的一個新視角。

  如果我們沿用傳統的黃金來類比比特幣,那麼,加密貨幣領域形形色色的其他各種貨幣,則必須使我們進行如下拓展類比,即真實世界裡的“金”並非隻有一個品種,除了“黃金”,還有綠金、藍金、青金、粉金、紅金、黑金、花金、透明金、藍綠金、黃綠金、紅綠金、紅綠藍金等等無數種類似於黃金的“稀有金屬”同時存在。那麼,即使黃金、綠金、粉金這些“金”的任意單一品種的總體數量有限,但金的品種卻是無窮無盡的、多種多樣的,因此各種“金”加在一起的總體數量其實是無限的。

  上述這些綠金、藍金、粉金、各種金的例子,是為了對應討論目前的各種加密貨幣,例如各種分叉的比特幣,如BCH(比特幣現金)、BTG(比特幣黃金)、BTD(比特幣鑽石),以太幣、瑞波幣、萊特幣等林林總總的各類加密貨幣,甚至代幣,種類包括了數十、百、千種原生幣、山寨幣、衍生幣。大家知道,幾乎所有的加密貨幣,都享受同樣的“自然共識”地位,原則上來講,即使是行業地位相當低下的數千種“山寨幣”,其實其本源都和原裝正版的比特幣是完全等同的。

  如果人類確實擁有數千品種的金子,“黃色”這一種金子,或是因為最早被發現、最早被使用、歷史最悠久,或是因為崇拜導致,有多大機會能夠在各類金子中脫穎而出,能夠被多大數量的用戶接受和採納並使用,從而成為一種較為通用的價值交換基礎?這種世俗共識建立的過程,在其發展的初期階段,特別類似於宗教。目前恰恰處於加密貨幣出現的早期階段,這種世俗崇拜能夠傳播多遠、延續多久,直接影響了比特幣短期的價格走向。從技術角度來講,所有的虛擬貨幣加在一起,其數量是無限的,從而失去了總量有限的前提假設——除非達成了“世俗”的某種共識,導致足夠多的人堅持使用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加密貨幣,才能使總量有限這個前提回歸現實。

  作為一個小結,加密貨幣的基礎是“自然共識”,天生優於“世俗共識”。但加密貨幣有無數的分支,其被多少用戶接受的過程,則重新進入“世俗共識”范疇。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比特幣現象很類似於一種宗教現象。在正常預期下,加密貨幣家族會經歷自身的演變和迭代,使其合理性和實用性不停提升。這意味著更高級的階段來臨時,崇拜和信仰的色彩會下降,實用主義的要素會上升,生態的優勢將成為主導。其實,所謂的生態優勢在目前這個加密貨幣的初期階段已經以初級的形式出現了,比如各加密貨幣交易所支持哪類加密貨幣的交易,代幣可以在哪裡進行發行,系統運行於什麼平台(其實絕大多數應用都還根本沒有運行)。但目前這種生態還非常初級,難以稱得上是強大的生態閉環。這個方面,我們會在后續內容中繼續討論。

  因此,比特幣並非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神物,而將遵從於“世俗”選擇和優勝劣汰的規則。它是加密貨幣的第一種創新品,代表了第一代創新品,它的神秘可能正是因為你不懂,從而“不明覺厲”。這種創新品已經展現出一定的活力和需求,但仍需經歷市場的考驗,其發展潛力不容小視,但如何演化至關重要。為了理解比特幣到底是什麼,是否合理,我們必須先理解比特幣的價值規律,初步建立《比特幣經濟模型》,這是下一篇的內容。

  作者簡介:

  張向寧,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企業家,1995年創立萬網(www.net.cn),2009年被當時香港上市的阿裡巴巴集團所收購,成為“阿裡雲”的前身。現任青怡投資創始合伙人,是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北京校友會副會長。

(責編:周煜婧、賴悅)

創投人物

熱點原創

熱讀榜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