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专家学者在谈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落地应用时认为,区块链可以脱离“币(Token)”存在,也就是发展“无币(Token)”区块链。这个观点在区块链行业中引发了诸多讨论:“无币(Token)”区块链会是区块链发展的最终形态吗?
侧重技术,“无币”区块链受青睐
“眼下的区块链场景大致上可以按有无Token来划分。”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区块链实验室主任刘晓蕾介绍,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技术,比特币是加密数字资产,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
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告诉人民创投·区块链(ID:peoplechain),区块链技术层次包括分布式网络、点对点通讯、加密机制、共识机制还有就是激励机制。当前说Token,属于激励机制的一种形式,“无币(Token)”区块链就是去掉了激励机制的区块链技术。
至于为什么要去掉Token,中钞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张一锋告诉人民创投·区块链(ID:peoplechain),基于区块链的经济激励模型,无论是叫做代币,还是叫做通证,在严肃的经济理论方面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实践中的很多项目,实际上是没法跳出庞氏漩涡的,甚至有些项目,其本质除了以区块链创新之名行规避金融监管之实,没太多实质性的价值。
据悉,激励作用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权益证明,也就是虚拟货币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核心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区块链应用都需要Token的激励作用。区块链从业者李笑来也表示,无Token也能激励,区块链应用领域很多。
以时下大力发展的仲裁区块链为例,在这个联盟链中,仲裁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存证机构、企业作为超级节点,超级节点有权力向区块链中录入数据,其他普通节点只能查询,不能对数据进行录入。在这种环境下,由于相关证据需要被仲裁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存证机构、企业等超级节点共同确认,因此不用担心数据造假或被人贿赂篡改等问题,提高了公信力。
此外,迅雷 “链克”和微众银行在仲裁方面的区块链应用,苏宁银行在信用证方面的区块链应用,都属于 “无币(Token)”区块链。“无币(Token)”区块链技术在构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协作、促进新一轮产业升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潜力已基本达成共识。
重在激励,还是重在协作?
但是,也有公链开发者认为,“无币(Token)区块链”不是真正的区块链。”
在公链开发者张启(化名)看来,区块链是比特币之后诞生出的概念,区块链的本质是匿名的、去中心化环境下的互信关系。区块链的核心是激励机制(Token),即付出即回报的精神,通过激励机制整个网络才得以稳定运转。
“无币(Token)区块链,也就是联盟链。这些区块链的运转依赖于中心化机构的公信力和权威,仍然是中心化的,与区块链真正的精神要义相背离。‘有币(Token)区块链’和‘无币(Token)区块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后者应该称为‘分布式记账技术’。”张启认为,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考虑,不否认“无币(Token)区块链”仍然有价值。
另一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认为,当前大部分场景并不需要使用Token,区块链首先要去解决协作环节的信息化的问题,这也是中国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当务之急。
“技术逻辑是为了实现业务逻辑,真正改变原来业务逻辑的区块链项目不多。”于佳宁解释,具体来说,应用区块链主要可以实现协同信息化、可信数字化的问题。一个典型的情况是,原来各个主体内部建设的数据库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但跨主体之间的数据库系统往往是非互通的,这就导致跨主体之间的协同、交流、交换等环节变得十分迟缓。同时,在这些环节中跨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很难达成。
“比如两个金融机构,他们各自都有一套很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是他们对账的时候,一方先把财务系统导出成表格,打印出来,盖上章再寄过去,对方收到之后先核对,再录入。这实际上从区块链的视角来看,这种协作环节可以快速的信息化、数字化,使得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效率大大提高。”于佳宁说。
未来落地形态仍需探索
在区块链热潮下,中国的很多区块链应用中所涉及的激励措施(Token)都与 “炒币”难以划清界限。甚至,有观点认为Token就是用来炒的,从而给Token蒙上了一层妖魔化的阴影。
区块链未来落地的最终形态是什么?Token有无办法合理使用?刘晓蕾指出,区块链、比特币及ICO(首次代币发售)有本质区别,不应将Token妖魔化。Token机制是区块链项目能够顺利运行、推进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讲,解决好了Token的应用,就解决好了区块链的应用。为了避免非法集资伤害大众利益,应该严令禁止向不特定人群进行ICO的融资行为,但是在监管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推动带Token的区块链项目的发展。
业界认为,在资本泡沫可能淹没科技创新之际,我国全面发展“无币(Token)”区块链有一定必然性。“当前对‘无币(Token)’区块链的探索,包括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等,都是为了将来人才和科研不出现断层,待行业和技术足够成熟时随时突击。”张启说。
业界的看法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即区块链技术、落地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发展技术、促进应用落地都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让浮在天上的技术理念落到实际应用中,区块链的价值才能真正凸显。
李鸣指出,区块链未来落地的最终形态仍不明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联盟链、公有链等多种形态并存的区块链布局。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使用合适的区块链才能使之发挥最大价值。
“现在大家连区块链技术还没弄明白,还在研究技术底层链、共识机制、TPS问题的解决……区块链还需要时间的打磨。”李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