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這股“擁抱區塊鏈”的熱浪中,誰能率先找到應用場景、推出落地項目,成為了競爭最重要的部分。
這其中,溯源防偽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區塊鏈落地領域之一,也是巨頭們爭奪區塊鏈技術落地的第一個領域。在國內,重慶、杭州等城市紛紛率先“試水”區塊鏈在食品溯源的應用﹔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也在各自體系內採用區塊鏈技術對商品進行溯源防偽。
與傳統溯源防偽相比,區塊鏈溯源有什麼優勢?區塊鏈技術能解決溯源防偽業務中什麼痛點?區塊鏈技術能否開啟溯源防偽業務的新篇章?
與傳統溯源相比
區塊鏈溯源解決了信任問題
過去無論是國家的鼓勵還是企業的努力,都沒能解決商品溯源防偽中最大的難題——誰來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商品供應鏈如此復雜,利益相關者如此之多,無論選擇任一方都會存在質疑。
現在區塊鏈為溯源防偽提供了新的工具,它具備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依賴於某個組織和個人,利用可信的技術手段將所有信息公開記錄在“公共賬本”上,被認為可以解決傳統溯源防偽業務中的“信任問題”。
“商品的溯源包括信息的搜集,整合和展示,還要保証可信,”京東Y事業部區塊鏈應用創新負責人張作義稱。具體來說,區塊鏈是一種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記賬系統,鏈上的數據具有時間戳且不可篡改,與商品溯源防偽業務中數據的記錄要求頗為吻合。
“傳統信息隻對接給一個中心的記賬方式,從技術的角度來講信息是可以被篡改的,但是有了區塊鏈以后,所有信息一旦記錄到區塊鏈上就無法更改,而且京東區塊鏈的信息記錄不止在京東有,在品牌商也有,在檢測機構也有,在政府監管部門也有,就解決了信任問題。”他說。
張作義認為,一旦不可篡改的信息被建立了,相當於確定了物理世界的商品在互聯網世界的唯一身份,而且實現了基於這個身份流轉的所有的追蹤和記錄。無論是呈現給消費者,還是配合國家做重要產品的追溯、召回等,區塊鏈都提供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技術只是工具
傳統溯源中的問題仍然存在
事實上,區塊鏈只是提供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記賬方式,解決了重要的“信任”問題。但在供應鏈領域,尤其是食品供應鏈,傳統商品溯源防偽遇到的問題,區塊鏈溯源同樣少不了。
據TAC溯源鏈創始人王鵬飛介紹,商品的溯源防偽過程包括信息採集與存儲,每一個商品都有一個唯一對應的二維碼來接收信息,最終用戶通過手機掃二維碼進行驗証。這就意味著,溯源追蹤的是二維碼不是商品,二維碼貼在包裝上,包裝中的商品有被掉包的可能。
對此,王鵬飛認為,區塊鏈隻能提供信息化的技術,並不能解決造假和掉包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傳統溯源防偽中使用的電子標簽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一些技術可以做到在產品內包裝放置標簽,標簽與GPS傳感器綁定等等來減少造假可能。
用區塊鏈溯源的另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是,即使數據無法篡改,怎麼保証數據的真實性?
目前的做法和傳統溯源防偽並無差別,都傾向於納入政府機構和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管,對溯源防偽數據進行背書。但最終如何監管、如何驗真,區塊鏈技術仍然無法提供解決方案。
此外,商品溯源防偽的第一步是信息上鏈,但對於供應鏈極其復雜的食品行業來說,仍然面臨頭部信息缺失、分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據王鵬飛介紹,當前向上追溯基本上隻能做到中型或大型的品牌採購商,由品牌採購商負責對自己的產品信息進行上鏈。
關鍵仍在公信力
區塊鏈能否開啟溯源防偽新篇章?
業內專家表示,區塊鏈技術尚處於討論研究和推廣應用階段,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已經可以預見其在供應鏈領域大有可為。
“一旦企業決定輸入假數據,這個記錄就永遠無法抹去,就算短期內不被發現,長期來看就是一把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該專家認為,應用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好處是增加了造假成本。
另一個問題在於,區塊鏈受限於當前分布式的記賬結構,對於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來說,TPS3000(每秒最多處理3000筆交易)是目前行業的共同的瓶頸,相比之下,支付寶在2014年時TPS就達到了285萬筆。在這種條件下,要使用公有鏈對商品溯源信息進行存儲並不現實。
因此,當下的區塊鏈溯源應用基本上都採用了聯盟鏈的設計,將原本的“一個中心”,變為“多個中心”的架構,由多個中心組成一個可信任的“生態圈”,對數據的真實性進行背書。
“區塊鏈業務也講生態,聯盟鏈的生態,除了企業,政府部門和質檢機構的加入都會增加這個生態圈的公信力。生態圈不夠好,沒有公信力,存儲的數據很難被認可,別人也不會相信這個數據沒被改過。” 張作義認為,想要實現區塊鏈溯源防偽,關鍵還是追溯公信力。